简析解脱挣扎与解脱结论

更新时间:2024-02-26 点赞:20624 浏览:944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亨利·詹姆斯的《波士顿人》一般被理解为一部女性主义的文学作品。该小说以女性解放运动为主线,较为隐晦地展现了女主人公奥立芙的女同性恋倾向。本文透过女主人公奥立芙对维蕊娜不同寻常的言谈举止,运用“酷儿”理论,对隐晦的同性恋倾向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波士顿人》 女性解放运动 女同性恋倾向 “酷儿”理论
《波士顿人》(The Bostonians 2007)是亨利·詹姆斯(1843-1926)的中期作品,自1886年问世以来一直反响低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所蕴含的价值慢慢浮现出来,并被学者们广为研究。佩蒂(Leslie Petty)通过描述奥立芙·钱塞勒(Olive Chancellor)和维蕊娜·塔兰特(Verena Tarrant)之间关系的变化,分析了小说中女权运动失败的原因,认为人们有缺陷但也有能力去改变世界,在改变世界之前应先改变自己(2005)。戴维斯(Sara De Saussure Dis)分析了该作品的时代背景,认为对女权主义这类社会问题的探究也为詹姆斯的后两部小说《卡西玛西玛公主》和《悲惨的缪斯》提供了主题(2003)。20世纪中期的批评家特里林(Lionel Trilling)声称这部小说是对传统的父权制社会观点的赞同(1950:89)。海博格(Alfred Habegger)在《亨利·詹姆斯和妇女事件》中称《波士顿人》是最能体现詹姆斯反对变革的一本书(1989:78)。古德(Jean Gooder)称《波士顿人》结尾处留给读者明显的对旧思想的反对,显示出詹姆斯令人困惑的模糊主题,体现出作品的现代性(2003:114)。然而,对文中女主人公奥立芙的女同性恋倾向的研究却是少之又少,本文对亨利·詹姆斯《波士顿人》中隐晦的女同性恋倾向进行了探讨,揭示了奥立芙同性恋倾向背后的社会因素。

90年代在西方兴起了一种新的理论思潮叫“酷儿”理论,旨在为在主流文化夹缝中生存的边缘群体命名。这些边缘群体被称为“酷儿”,他们独立于主流文化之外,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试图用有悖于主流文化的存在形式表达对主流文化的反抗和颠覆。“酷儿”理论包括“性恋、女同性恋和双性恋的立场以及所有其他潜在的、不可归类的非常态立场”(罗宾,2000:20),《波士顿人》中女主人公奥立芙正是通过女同性恋的形式来表达对当时父权制文化的反抗。
《波士顿人》中的故事发生地波士顿在美国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英国的工业革命和法国的启蒙运动,使自由平等成为人际关系的理想准则,这些都为美国的妇女运动提供了基础。同时,法国大革命中妇女争取权利的斗争,使美国的妇女深受鼓舞。十九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伴随着废奴运动的兴起,美国妇女的权利意识逐渐觉醒,妇女解放运动就此兴起。作品中的奥立芙和维蕊娜都致力于这场妇女解放运动,激进的奥立芙慢慢倾心于温顺的维蕊娜,表现出奥立芙有一定的同性恋倾向。

奥立芙作为北方女性的代表,一心致力于女性解放运动。一次聚会上,她意外结识了集美貌与演说才能于一身的维蕊娜。由于自己惧于在公众面前演讲又有献身妇女解放运动的满腔热忱,奥立芙为维蕊娜独特的演讲天赋所深深吸引。奥立芙诚邀维蕊娜到她家做客,基于奥立芙当时的地位和影响力,毫无主见的维蕊娜听从了世故父母的鼓动,对奥立芙进行了第一次拜访,从此,奥立芙对维蕊娜的感情一发不可收拾。
在维蕊娜面前,奥立芙毫不掩饰自己对她深深的喜爱,对她的到访表示出异乎寻常的热情。她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一切都告诉维蕊娜,包括自己的身世和理想,进一步拉近了自己和维蕊娜的感情,两人立志要为妇女解放运动做出一番成就来。
出于对维蕊娜的关心和顾虑,更确切地说是将她占为己有,奥立芙回访了维蕊娜的家,忍受了维蕊娜父母的粗鲁。为了把维蕊娜从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解救出来,她不惜用重金贿赂维蕊娜的父母,让他们放弃自己的女儿。她在贿赂维蕊娜的父亲时说道:“让我们单独在一起……完全地单独在一起——等一年吧,然后给你开另一个(支票)(詹姆斯,2007:143)。”为了让维蕊娜改头换面,达到自己理想的“完美情人”标准,奥立芙陪同维蕊娜去纽约深造,通过阅读大量经典作品来提升源于:大学生论文网www.618jyw.com
维蕊娜的品味。此时的奥立芙已经将维蕊娜视为私有财产,不想和别人分享,哪怕是维蕊娜的父母。这种不正常的占有欲表明了奥立芙具有同性恋倾向。
奥立芙以献身女性解放运动为由,不断要求维蕊娜许诺永不嫁人,实际上是为了维持与维蕊娜的同性恋关系。当维蕊娜身边接连出现追求者的时候,奥立芙告诉她男人只是想用虚情假意来阻止她们追求女性的权力和自由。奥立芙仇视整个男性阶层,注定不可能获得正常的男女关系。她不惜任何代价地要与维蕊娜发展同性恋关系,不断对维蕊娜施加压力,压得维蕊娜喘不过气来。此时奥立芙的同性恋倾向已昭然若揭。

文中的男主人公巴西尔,作为一位有着绅士风度的南方没落贵族,无疑给奥立芙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当奥立芙觉察到巴西尔对维蕊娜的爱意时,她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惧。与维蕊娜交谈时,她明显感觉到维蕊娜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巴西尔的影响,甚至对他萌生了爱意。这时的她与巴西尔俨然成了一对情敌,关系越来越紧张,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奥立芙对维蕊娜付出了太多,她不允许维蕊娜有一丁点的背叛。她整天活在恐惧之中,担心维蕊娜会被哪个男人抢走。
这个女孩(维蕊娜)也许会和一个直率的男孩子出去幽会,超过一个夜晚。一句话,她(奥立芙)非常担心,维蕊娜会结婚。这是她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于是她以怀疑的眼神看着所有的男士。(詹姆斯,2007:101)
当奥立芙得知维蕊娜与巴西尔偷偷约会时,她几近到了崩溃的边缘,维蕊娜的哀求和道歉都无法抚平她心灵的创伤,她把维蕊娜藏了起来,决意不给巴西尔抢走维蕊娜的机会。
小说中的维蕊娜是否与奥立芙一样也有着同样的女同性恋倾向,这一点值得深究。实际上,维蕊娜在文中扮演着双性恋的角色,一方面,她对维蕊娜惟命是从,尽力迎合她的一切要求,和她保持着一种隐晦的同性恋关系。另一方面,她又被巴西尔深深吸引,渐渐和他发展成异性恋关系。由于奥立芙不断施加压力,维蕊娜慢慢疏远了同她的关系,最终选择了巴西尔。四
长期受男权文化压制的奥立芙精神上已经扭曲,她仇视整个男性社会,整日活在恐惧之中,她惧怕在公众面前演讲,害怕维蕊娜会离她而去。西蒙·波伏娃(1998)在《第二性》的第十五章“女性同性恋”中提出女同性恋可以是女性“逃避自己处境的一种方式,也可以是接受这种处境的一种方式”。为了摆脱社会主流文化和生存环境对她在身体和精神上的束缚,奥立芙试图通过同性恋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权社会的不满,以求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可是她受迫害太深,无法像维蕊娜一样获得解脱,只能成为父权制社会的牺牲品。
参考文献:
Dis,S.D.S.Feminist sources in The Bostonians[J]. American Literature,2003:570—587.
Gooder,J.Henry James’s Bostonians: The voice of democracy[J]. Cambridge Quarterly,2001,(30):97—115.
[3]Habegger,A.Henry James and the Woman Business. Cambridge Studies i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76-112.
[4]James,H.The Bostonians[M]. Charleston:BiblioBazaar,2007.
[5]Petty,L.The political is personal:The feminist lesson of Henry James’s The Bostonians[J].Women’s studies,2005,(34):3源于:论文封面格式www.618jyw.com
77-403.
[6]Thrilling,L.The Liberal Imagination[M].New York: Viking,1950:78-125.
[7]陈平.语言、现实和——詹姆斯小说《波士顿人》与扭曲的现实[J].外国文学研究,2005,(6):57—62.
[8]罗宾著,李银河译.酷儿理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
[9]王一川.西方文论史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0]西蒙德·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刘萍萍,王跃洪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20009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