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语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

更新时间:2024-01-25 点赞:4508 浏览:1064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日益频繁的交往中,人们对语言信息的接受往往引发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强烈敏锐的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是思想认识逐步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人们之所以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以及从语句或一段的开头即能预测出整个语句或语段的趋向,可以在一瞬间辨认出词义的细微差别和色彩感情,正是凭语感。培养语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语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语感

一、培养“语感”的语言学意义

学习语文注重培养语感。至于“语感”这一概念如何介定,目前似乎还没有公认的精确的解释。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诸多的语言学论述中,做一些理性的探索。
叶圣陶先生认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较早提出“语感”的夏丐尊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讲到:“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看雨’不但解作看天的雨吧。见了‘新炼’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旨趣。见到‘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
不难看出,习惯上被称为“语感:或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实质上是属于一种直觉的语言思维现象,它是人头脑中的深层言语结构活动水平的“外化”表现,是在长期的持续性、规范性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的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可以说,语感能力成熟是、与否,是一个人语言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从语言学角度看,语感与人的内部言语的形成几乎是同步的。学前晚期儿童已初步表现出内部言语的萌发,这时他们表现出的听话会听音儿,就表明儿童对口头语言的感悟能力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积累,但还相当差。儿童入学以后,开始了以学习为主的新生活,语言交际的空间拓展了,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复述、口头作文、书面写话、作文活动的循序开展,儿童的内部言语迅速发展起来,与此同时,在大量的“读”、“思”、“写”的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也就相应地得到发展。特别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识字、品词、炼句的语言训练中,他们积累了经验,丰富了语汇,开拓了视野,直觉的对语言文字的敏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锐感觉能力才会逐步形成。
由此可见,语感的形成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文字训练过程,循序渐进的经验积累过程,联系实际的语言交际实践过程。

二、重视诵读对促进语感的作用

诵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在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可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课文内容主体化,形象化,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即“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只有多朗读、背诵,才能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气象万千,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感性上、直觉上、整体上去认识、占有、体验语文材料,对语文材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尔自知.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才能理解作品的意蕴,触动学生的心灵,才能在艺术的天地里,获得美的享受。因此,在教学中多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悟性,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三、在阅读教学中养成揣摩词句的习惯

一个词,一句话,什么含义,什么作用,应经常加以揣摩,不要轻易放过。这是语感训练最基本的方式。一般的说,语言艰深的文章,优秀的作品,或者文章的精华部分,往往都需要精读,反复揣摩词句的含义和用法,有时甚至需要咬文嚼字,逐字逐句的揣摩,这对培养语感很有帮助。有了一定的语感基础,还可采用略读的方式,大略读去就能抓住重要词语和掌握全文要旨,凡是有效的略读也能起增强语感的作用。至于速读或者跳读,更需要教强的语感才能读好,不过依靠敏捷的思维,也能读出较强的语感来。

四、在运用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言的源泉在生活中,语感的培养也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而必须延伸到课外,使语感培养和个人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多读多说,另一方面是多练多写,经常性地强化练习,必能形成好的语感。教师可以在语文活动课时将听说与读写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整个言语能力。如在五年级口语交际――演讲活动中,首先引导学生明白针对这两个不同的主题演讲时,表情语气应有所不同,在演讲“我最钦佩的一种行为”时,语气是赞赏的,语调是欢悦的,而演讲“我最看不惯的一种现象时,表情相对严肃,语气是批评、劝诫性的。在小组训练时,很多同学都做到了声情并茂的演讲,感动了班上的同学。然后,教师叫学生写一篇观察日记,要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因为写作是一种规范运用书面语言的活动,对促进语感的形成至关重要,所以应贯穿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如开展了活动写日记,看了文章写读后感,并且写好后的作文还可以在学生间互评互改。在长期读写实践活动中形成语感,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言语实践活动。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把握语感的特性,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语感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应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这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
培养语感离不开语言文字训练这一中心环节。 在这一环节中尤其要要注重指导学生进行模仿迁移的练习。模仿迁移的练习是指导学生以具体语段作范例,在掌握范例的表达方法之后,通过思索想象,将概括所得的知识进行迁移的过程,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动态过程。
语感与作文的关系,既有根与花的关系,也有散与收的关系。在语感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作文训练是写作能力形成的具体实践,也是语感的具体的艺术运用。培养和提高语感的目标是实现思想感情的准确、流畅、生动、形象、合理的语言表达。因为写作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想象的过程,体现的过程,表达的过程,也是追求严密、细致、完整、完美的过程。“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语不惊人誓不休。”这种殚思竭虑的语感觅求是写作的历程。学生作文也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文训练对语感具有整饬作用。因此,语文教学中,在学生语感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多多进行作文的练习,坚持写日记。这就是语感的目的的实现,也是语感的完美实践,受到作文与语感两者相磋相磨的效果。
作文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最集中的体现,培养和提高语感的目的,就是实现成熟的作文。但培养和提高语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学要立足于点滴的积累,坚持不懈地进行作文训练和练习,只有这样,量变才能引起质变,语感才能转化为作文能力。

五、通过生活历练完善语感

语感的培养又不仅仅是读书、作文本身的事,还需要情感因素的参与,尤其是生活的历练。语感源于所感的语言,由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积淀而成。学生只有在生活中学习语言,提炼语言,在亲身的语言学习中,在生活的语言运用中,才能逐步形成语感并得到加强和完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只有经过劳动的人,才能感受到“健康的疲倦”这个说法的妙处。
总之,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而又细致的工程。只有在语文的教学实践中重视了对学生的语感能力的培养,并施之于有效的语言训练方法,才能使语文阅读教学有声有色,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才能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而又和谐地统一起来,使学生终身受益。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