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点燃点燃学生思维,营造课堂文化期刊

更新时间:2024-04-01 点赞:5803 浏览:1724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知识与能力层面

高中语文的第一节课,我和学生聊什么是语文,为什么要学好它。我问学生“完璧归赵”“璧”为何物?他们回答璧就是玉啊。我接着问璧中心空的部分叫什么?学生们答不上来,很好奇。我告诉他们那叫“好”,看到的玉的部分称为“肉”。“肉”直径大于“好”的直径时,称为璧;“肉”等于“好”时称为“环”;“肉”小于“好”时称为瑗。一节课举了几个这样的例子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知道语文知识和能力是与文学、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语文是一门人文科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更要紧紧扣住人文中心。
(一)知识层面——建构开放的语文课堂,立足课堂,抓住教材的同时,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本外的广阔天地
首先,语文教材——不论是必修教材还是读本——都很好地体现了人文性特征,如果利用好这些教材,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其次,每课利用学案,来补充文化背景和作者相关知识,拓展同题作品阅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学和文化的熏陶。再次,语文学科是一门开放性的人文学科,它不仅要求教学要跳出课本、课堂向生活、向社会开放,而且要求语文学科本身要向其它学科开放,与其他学科整合。如《像山那样思考》,我们可以思考:和谐社会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吗?是不是应该包括别的什么?我们不妨像山那样思考——客观地、从长远去思考我们面对的世界,去思考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像这样的学科融合还有很多:学习《琵琶行》《秋声赋》,最好能和音乐联系;学写景抒情诗最好能结合绘画艺术;学习长篇名著就和电影艺术结合等。
刘祥先生说:文本资源开发的人文性,关注学生读懂领悟了什么,着力于培养他们生成阅读文本的,使阅读成为一种生活的必须。
(二)能力层面——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能力
这正是重视“人”的人文体现,在教学实践中以此为基本要求,活泼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如在学习《我的空中楼阁》时,关于文章开头部分“小屋似眉梢的痣一点”在课堂上进行了探讨对话:
生1:写出了小屋小巧、精致、自然。
师:说小巧尚可,后两种说法欠妥。仅为小吗?
生2:这是美人痣,写出它的美。
师:我们仔细看看这句话的关键词是“痣”吗?如果这颗痣……
生3:“一点”。
师:那“一点”有何艺术效果?
生4:“一点”恰是“点缀”!
师:我们姑且称其为美人痣,没有美人痣不会让美人的美大打折扣,但有了这“一点”,会让美人更妩媚和飘逸!
师:数量词作为关键词,有时也能形象生动地展现美。回想一下,哪个地方还学过数量词的妙用?
生:《湖心亭看雪》中“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让能力训练在课堂上不露声色悄悄进行。语文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在“言中国免费论文网www.618jyw.com
语作品”即课文中既“求真“又“向善”还“崇美”。这也是一种诗意。

二、过程和方法层面

语文的人文性重点是体现在关注学生,关注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天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层面表现在:

(一)建立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在师生互动的条件下进行沟通与对话,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如在学习《前方》一文时,让学生在借助学案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以“对话”为主要教学方式,对话形式多样化,活动丰富多彩。如对第三段点评的评价过程就涉及到多种对话形式:学生预习阅读文本,写下点评——与文本对话;教师课前翻阅批改——师生对话;课堂上教师把点评内容拿出来让同学互评——与同学对话。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体验,提高语文阅读分析能力。
学会交流合作,是探究问题的保障。如在探讨《前方》十一段三层悲剧实质问题时,考虑到三层含义理解有难度,所以让学生前后桌讨论分析,能通过与同学交流理解的句子我就不讲,讨论后仍有问题的再全班讨论或由教师点拨。这样既能加深理解,又能增强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注意激励性的教学语言,鼓励学生有创见的回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建构创造性的课堂,而创造性课堂的建立,必须依靠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教学。经常采用多种方法手段去激励他们的积极性,因为积极性是发挥潜能的原动力,是养成创造性思维的根本。语文教学要允许学生“唱唱反调”。
如研习《清塘荷韵》一文,在第一个班上课时,有同学提出文章第十节是否多余,我让学生展开了讨论。
生1:第9节写“前年和去年”,11节写“今年夏天”,第10节多余,拿掉后不影响。
师:艺术的语言讲究精炼,那就该删去吧?
生2:文笔挺好,删掉可惜。
师:我觉得你的意思是这文笔是好的,就是有点什么不好?
生3:意象。
师:哦?那换个意象该是什么才好呢?
生4:青蛙。
师:描绘一下这新的画面好吗?
生4:晚上,我们一家人在纳凉。忽听扑通一声,一只青蛙跳在荷叶上又滑入了水中。大概是荷叶太多了,让青蛙忽视了叶子下面的水,以为跳到“荷盘”(圆荷叶)上可以休息一下,仰望星空,结果不慎落水。它把月影弄碎了……
生鼓掌认同。
生5:我觉得本段最后一句话,“把月亮的倒影打得支离破碎”是呼应上一节写荷花凋零的场景,而后句“恢复了原形”是引起下文写今年夏天荷花又开得特欢的内容,承上启下,不可删去。
师:我佩服!这一说法跳出了内容的分析而从结构上联系上下文说的,很有道理!作者不单纯是为了过渡,而用了细节描写承上而启下,我们不得不惊叹季老先生的构思啦!贯穿语文教育的诗性理念就是要求教师在语文教育中既要多一点,又要多一点人文素养,更要多一点平等交流。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关注文本,思维活跃,言之成理,表达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三、情感与价值观层面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学校里学习的许多东西,会随时间流逝而被遗忘,但是人的情感所接触过的文化财富,会在我们的心灵里留下痕迹。”教育只有让学生回到感性、生动、丰富的生活世界,才能够满足人的理智、情感、意志等多方面发展的基本需求,从而构筑起心灵世界的精神家园和意义网络。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育,就要恰当地运用情感,唤起学生的内心感悟,启迪学生的灵性,有效促进学生兴趣、习惯、审美观、心理品质向健康、和谐的高层次方向发展。
如《前方》一文,作者在文中先后说:“命运把人抛在路上。”“人生是场苦旅。”“人的悲剧性的实质……”于是有很多学生提出:前方的路是一场“苦旅”,怎么也到不了家,那么人生的意义何在?课上笔者借助于对标题“前方”的内涵挖掘和文章第七节的重点句——虽然前方“苍茫”,“人们不知疲倦地走着”——让学生理解作者揭示的“悲剧性”意义不是悲惨、不是悲壮而是崇高!同时转到“我们也将不知疲倦地走下去”。接着引导学生想象那前方——我们的前方就在我们眼前。而后顺势引导学生说,为了你的前方,你会在“苦旅”中“下车”吗?这样,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斗志和拼搏精神。
因为教材选文本身就是人文经典,所以我们可以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在让学生懂得最应该珍惜平凡的世界、平常的生活。我们可以在《我的四季》中让学生学会自立、自强,不要希望借助外力摆脱困境;积极寻找改变人生的机遇;要为抓住机遇做好准备。我们可以在《鸟啼》中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向死而生”的精神,让学生明白我们无法掌握生命的长度,但只要每一个明天都比今天充实一点,我们可以无限拓展生命的宽度……
金生弘先生在《理解与教育》一书中把人类的生活水平源于:科技论文写作www.618jyw.com
分成两大类,第一种是物质层次上求实的生活,有人喻为“散文式的生活”。另一种就是人类的科学的求真、艺术的求美、的求善的活动,有人喻之为“诗的生活”。这两种生活对人类都是必须的。显然语文的“人文性”要实现的就是这种“诗性的生活”。让语文大课堂引领学生在“诗性的生活”中翱翔。这是语文教育的一种崇高境界。
要更好地实践语文课堂的人文性,教师自身必须增长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要激活学生的审美情感,教师就要先全身心地投入,然后把充沛的感情有层次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互动和微妙的审美心理。我们应该把学生从烦琐的知识讲解和技能训练中解放出来,从标准答案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回归心灵、回归精神的自由,回归审美。让学生可以体味、感受古老语言的生命力,感受不同时代的人的美好心灵,获得丰富的审美愉悦,在语文课堂中享受诗意的生活。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