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理由意识,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更新时间:2024-02-06 点赞:10253 浏览:373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阿瓦提县乌鲁却勒镇阿依赛克小学 新疆 阿瓦提 843200)
新课程呼唤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不解的问题,并产生焦急、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这些心理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既体现了的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也是学生思维独特性和创新性的表现。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怎样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1. 营造学生敢问、乐问的人文环境 学生不敢提问题,是传统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两种不良的心理:一是自卑心理,二是惰性心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营造好学生敢问、乐问的人文环境。
(1)尊重学生,让学生敢问。传统的教学受“师道尊严”的影响,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是“严肃有余”,而“亲切不足”。学生问得好还好,问得不好,就要被直接否定,这样,学生就不敢提出问题。因此,要让学生敢于提问,教师首先必须尊重学生,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我都努力营造自由、宽松、和谐、的探索问题的情境:如教学《5的倍数的特征》时,让学生大胆去猜、去发现:“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鼓励他们有什么问题就提出来,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对学生一视同仁,尤其是后进生只要有需要还是给予提问的机会。在做了大量计算题后,当一位学生说:“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与个位有关。”学生就会大胆质疑,“与个位有什么关系呢?”此时又通过举例很快就肯定了刚才的说法。我马上肯定学生敢于猜想的精神,用欣赏和等待让学生继续猜想、提出问题进行验证。使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求知状态中。
近几学期以来,我教的学生已经快成为“问题学生”了,上课初,他们会就上课内容进行预习,提出好多问题,上课过程中,他们也会主动举手提出他们不理解的,心存疑惑的地方,公开课时别的老师也都惊叹他们提问的胆魄与质量。尽管,有时候这些问题也会把我难倒;有时候,会将我的上课计划打乱。但是,看着他们日趋浓厚的问题意识,这一切都算不了什么。我想,只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天长日久,学生就会养成敢于发问的良好习惯。
(2)激励学生,让学生乐问。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总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这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使一些爱偷懒的学生有了可乘之机,让学生的怀疑、好奇、挑战精神逐步丧失,取而代之的是听从老师指令的依赖感,及较强的惰性心理。他们在课堂上总是当“收音机”,不想在课堂上开动脑筋,主动提问。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一方面摈弃一问一答的传统教学方式,另一方面要利用典型案例教育学生(如爱因斯坦的发现、爱迪生的发明等),使学生认识到问题对学习、成长的重要作用。有了外在的与内在的双重动力,加上我及时的肯定与鼓励,学生提问的兴趣也就渐渐浓厚起来。
2. 在新旧知识的探究中,提供机会,使学生会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新课程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基本切入点。于是,在学生有了敢问、乐问时,我就尝试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从多种形式、多种层次求得多种答案。使学生不仅“爱问”,而且“会问”,形成对题目的不同问题意识。同时,引导学生敢于针对题目内容、针对不同条件、针对不同的解题思路提出质疑,敢于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甚至否定权威,蹦出思维的火花。
(1)在认知冲突中提供小组讨论的机会,在教材的“重、难点处”提问。只有学生自己会主动提出问题,才算主体作用得到真正的发挥。教师要围绕教材的重、难点,创设引起学生认识上产生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问,通过讨论,启迪思维,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我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让学生计算下列的算式: 15÷3= 24÷3= 33÷3 = 22÷3= 81÷3= 111÷3= 353÷3= 182÷3= 待学生计算好,并对算式进行分组,再组织讨论:你有什么发现?哪些数是3的倍数?它们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些数有这个特点?它们是怎么产生的呢?这样围绕着教材的重、难点,不断地在认知中讨论,就是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在生活实际中,让学生感悟“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就能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如:小数比较大小时,运动会的成绩中有很大区别:竞赛(100米等)是时间少的快,也就是大,时间多的慢,也就是小;田赛(铅球等)则相反,这些与我们的生活常识很密切。后进生们在联想到生活实际经验后,都会露出了笑脸,“噢”原来是这样的。
(3)在师生的争辨中,让学生异中有“问”。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每次交流或争辨中出现的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的碰撞以及绚丽多彩的思维火花进行分析讨论。这样做不仅会提高课堂的效率,而且使整个学习过程自始至终充满生机。如有一题;一个木工把一根长24米的木条锯成了3米长的小段,每锯断一次要用5分钟,共需多少分钟? 学生中的绝大多数都是8×5=40(分钟),老师与部分学生的答案才是5×7=35(分钟),那么到底是谁对谁错呢?作为教师的我没有直接告诉答案,让学生争辩一下。在争辩中,学生对问题的印象是最深刻的,也是最长久的。
3. 让学生在质疑中,善“问” 在教学中,注意更新观念,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法,更多的关注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又是怎样计算的?引导学生对解法或算法进行反思和质疑,促使学生优化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根据场景列出算式:28×1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在探究结果“336”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算法:①估算。因为28×10=280,所以28×12要比280多,可能是300多。②口算。结合情境有先算半年的28×6=168,168×2=336;有先算一季度的28×3=84,84×4=336;有先算10个月,再加2个月的28×10=280,28×2=56,280+56=336;还有按一份奶30元算,然后再减去多算的30×12=360,2×12=24,360-24=336,③笔算。不同的学生能够列出三种竖式,而且自主探索的结果还都对,只是过程有简有繁。然后让学生展示、交流,质疑、反思:为什么这样算(或写)?这样算(写)的每一步解决的是什么?哪种更简便、更清楚?更易于理解和计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而且他们也在数学题的质疑中,加深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各种疑难问题,对数学的乘法有了本质的理解。
4. 合理恰当地评价学生的提问 心理学家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的美。”我们教师要耐心地倾听并投以信任、赞许的目光,并用“你的想法很独特!” “你的问题问得很好!” “佷有自己的见解!”等亲切、肯定的话语给予热情的鼓励,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采用鼓励性评价的策略富有针对性的评价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下敢问、好问、会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是把学生当作学习主人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问题意识是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我们老师只有小心翼翼地呵护和关注这问题的“火花”,才能让学生享受数学、体验数学、发现数学的神奇,体验数学的趣味,创造思维的火花正是从这里燃起。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