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散文托物言志古代散文精品

更新时间:2024-03-26 点赞:30902 浏览:14329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爱莲说》是一篇咏物抒情、托莲寄意的精品散文。文章歌颂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坚贞品格,寄托了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洁身自好的情操。
【关键词】托物言志 艺术特色
《爱莲说》是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1060年5月)写的。该文托物言志,议论精辟隽永,且语言简洁优美,是一篇千年传诵的名文。

一、采用传统的托物言志表现手法

古人云:“言为心声。”《爱莲说》一文中,作者以莲的形象来比拟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来比拟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仰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污浊世风的鄙弃。作者反对当时消极避世和追求富贵名利的世风,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要做一个正直、高尚的君子,廉洁、进取、受人敬重的清官。这一鲜明的主题,正是《爱莲说》历经千年还为人们喜爱的原因。因为莲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是他忠直进取的标志,是他不阿世俗的性格的参照物。文中描写莲花的精彩语句,每句都扣紧君子的性格特征:清廉(“出淤泥而不染”);不阿谀奉承(“濯清涟而不妖”);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中通外直”);不拉拢勾结(“不蔓不枝”);要德声远播(“香远益清”);要坚守节操(“亭亭净植”);要端庄、严肃被人敬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向世人强调自己爱莲,实质上是在表明自己要用“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做一个受人拥戴的清官。

二、运用正衬反衬相结合的衬托手法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爱莲说》通篇采用衬托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开篇以水陆草木之花作总衬,再以菊花作正面衬托,然后用牡丹从反面衬托。通过一正一反的衬托,表明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喜好。中间描写莲花时,也是以环境相衬,以“淤泥”反衬其“不染”之难得,以“清涟”正衬其“不妖”之可贵。结尾部分以爱菊人少而爱牡丹人众从正反两方面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人和自己的爱好相同,有力地讽刺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突出了主题。

三、语言优美简练,的确如莲之美

这篇散文在语言上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枝不蔓”,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从语言上分析,本文主要具有以下特色:
1.以“爱”衔接,言近旨远。全文共八句,七句言“爱”;“爱”字的频繁出现,没有罗唆之感,但觉一气呵成,抒情自然。起句开宗明义,指出“水陆草木之花”的可爱,一个“爱”字紧扣题目,把自然界花与人的感情结合起来,引出“陶渊明爱菊”“世人甚爱牡丹”。然后,作者以“爱”作谓语,连用七个分句作宾语,以如泼之墨着力铺陈莲的高贵品质,既突出了莲的可爱,又初步解释了自己“独爱莲”的原因。第二段开始一句,没有直陈“爱”字,只以花喻人,却进一步挖掘了爱的本质。紧接着,以三个“爱”来抒发感慨,自然地表达了自己鲜明的爱憎以及追求恬淡的品性,可谓言近旨远。
2.巧用修辞,借题发挥。在写莲的高贵品质部分,作者用了对偶、比喻、摹状等修辞方法,写莲又非单纯写莲,将莲的品性与人的品性进行了不动声色的融会贯通。“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工整的对偶写出了莲不受生活环境左右的高浩气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以莲的茎杆长势,香气特征比喻胸境通达,性格正直,美德远播。叠词“亭亭”,摹拟莲高直耸立的美丽外形,比喻人的品格孤峻高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句以“远观”和“亵玩”相对照,作了概括性的评论,喻人之可以肃然起敬而不可妄自亲昵。“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排比句式,通过比拟将花的品质明朗化,以菊比喻隐士,用牡丹比喻富豪,用莲比喻君子,从而勾勒出三种优劣不同,高下有别的形象,为下文在慨叹中揭示主题,铺好了感情的桥梁。
3.句式多变,长短相宜。通观全文,作者用了一个包括七个词组组成的长句来说明,前两者起陪衬作用,便用短句表达。在揭示花的三种品格时,作者用了一个长单句表达,宾语由三个并列排比式的分句组成。虽是长句,但简洁而有节奏,没有冗长之感。无论是感情上还是结构摘自:硕士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上,这个长单句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最后三句都为短句,且都用“之”将宾语提前,突出了“爱”的内容。同时,与上文相比,三种花的次序发了变化:先说菊,再说莲,后说牡丹。三个短句的语气也迥然不同:一句直陈,一句反诘,一句感叹。
语序在变化,语气在变化,归根到底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变化。爱傲霜之秋菊的,除了陶渊明则“鲜有闻”,爱高洁之莲的,除了周某人还有几人?而“宜乎众矣”的多是追求富贵之徒。作者对世道的慨叹、知音难觅的心情跃然纸上。
此外,文章以一个“爱”字为线索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常河职业中学)
编辑/张俊英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