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韵味论朱自清散文女性韵味

更新时间:2024-03-03 点赞:18357 浏览:8193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通过分析朱自清的三个名篇和其它作品,论证其文艺性散文具有丰富的女性韵味,即景抒情多比照女性特质来写,以及对情感体察入微,笔法细腻。
散文女性韵味表现特征阅读朱自清前期的写景记游的散文,会感觉到其中流溢出的女性韵味。这种韵味有时散见于作品中的某些片断,有时笼罩着整个篇章,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搜寻其中的奥秘,发现这韵味主要来自于下述两个层面:一是写景抒情多比照女性特质来进行;二是作者笔法的细腻和对情感的体察入微显示出了女性的特点。
朱自清散文女性的韵味的第一个特点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把握:在他的某些散文里,他常常以与女性特征有关的形象来设喻。让读者在体会景色的美时感受到女性的美;而他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和《绿》这三个名篇则几乎用整个篇章各有侧重地借写景来显示女性形象,达到了景物与女性形象的完美统

一、显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中国传统的文人笔下,总是喜欢把女人与鲜花联系在一起,以鲜花比美人。朱自清则反其道而行之,借女人来比鲜花,而是注意拿女性的某个或某些具体特点来比鲜花,既体现出观察的仔细,又传达出了女性韵味。我们来看这段文字:“那花(紫藤花)真好看;一缕缕重重的细丝,将她们悬在那数皲裂的臂上,临风婀娜,真像嘻嘻哈哈的小姑娘,真像凝妆的,像两颊又象双臂,像胭脂又像粉。”(《一封信》)(朱自清,1986)。作者用“嘻嘻哈哈的小姑娘”比喻花,既表现了花具有天真活泼、纯真可爱的小姑娘一般的魅力,又渲染了喜悦的气氛。这里设喻的角度是面部特征,对于那颜色,那柔美的姿态,作者更以红润的双颊和婀娜的双臂比喻。凭借这些比喻,作者赋予了紫藤花女性的特质。在《看花》(朱自清,1990)中的一段描写情的文字中,作者从整体透露出的韵味设喻,给读者这样的感觉:表面写花,实质写的是卖花姑娘;言语上说爱花,内心深处爱着的是有栀子花似的天然风韵的卖花姑娘。试看文段:“栀子花不是什么商品,但我喜欢那白而晕黄的颜色和那肥肥的个儿,正和那些卖花的姑娘有着相似的韵味。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轻而不淡,也是我乐意的。我这样便爱起花来了。也许有人会问,‘你爱的不是花吧?’这个我自己其实也不大弄得清楚,只好存而不论了。”后面的问答中,作者略显含蓄地承认了自己爱的就是卖花姑娘,但在表述中借助了栀子花这个载体。
由于水的特性与女性有着某些天然的联系,作者也往往喜欢在水和女性之间作文章。最有名的莫过于曹雪芹说的“女人都是水做的骨肉。”自然,朱自清在写水时也断然忘不了女人。如《瑞士》的一段文字便是很好的例证:“瑞士的湖水一例是淡蓝的,真正平得象镜子一样。太阳照着的时候,那水在微风中摇晃着,竟然是西方小姑娘的眼……也有风大的时候;那时水上便皱起粼粼的细纹,有点颦眉的西子。”作者用“西方小姑娘的眼”作喻体,描绘出了湖水在日光下金黄的颜色,湖水的亮泽和熠熠生辉,形象化了湖水的迷人。“颦眉的西子”描绘出了阴雨天湖水的另一番景象;柔美之中微露忧郁,获得了中国古典美的意趣。文段中,小姑娘的眼和西子的颦眉共同表达了湖水的女性化的特征。没有去过瑞士的读者可以凭这两个形象去揣摩瑞士湖光水色的醉人美景。
不过,上面撷取的几个比喻只是从某个断面显示出了朱自清散文的女性韵味。真正能从整体上全面显示这种韵味和魅力的还是他的三个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绿》。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1990)记叙的是朱自清与著名作家及学者的俞平伯的秦淮河之行。在这个作品中,作者始终注意了现实写景与秦淮河历史背景相钩连,通过景物和历史来观照女性,使文章揭示出的女性意象染上了历史的色彩,富有历史的沧桑感。历史中的秦淮河早已与结下了善缘,唐代杜牧便写有《夜泊秦淮》的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花。”至明清之际,秦淮河一带更是日趋繁荣,孔尚任的一曲《桃花扇》不知醉倒了多少风流才子。朱自清在进入秦淮河写景时,由水波和薄霭迅速突入历史的氛围,笔触所及当年的秦淮艳迹,引起对《板桥杂记》和《桃花扇》有关场景的联想。于是作者感到了所聚小船的不堪重载,这种感觉来源于沉甸甸的历史感,来源于像李秀君一样的无数的悲欢离合的身世。此时的作者历经的是当年秦淮的纸醉金迷之境,是当年的销魂释骨之乐,并且借此来冲淡现实的忧愁超脱生活中的苦闷。这里的女性形象主要通过历史来折射出。
在接下来的写景中,作者立足现实,从秦淮河的冷水,晕灯和明月中出女性的形象,但仍然能见出历史的痕迹。作者写道,尽管秦淮河已今非昔比,但眼前的歌妓的画舫、笛韵和吱吱的胡琴声还是能使人想到眼前的秦淮河之水仍是当年绿茵陈酒的秦淮水。借助清清的水,也能辨出薄薄的秦淮河之夜当年的丰姿。在作者的视觉中,秦淮之水是现实和历史交织的实体,其中的联系项为歌妓。通过这种逻辑,读者从水中可寻出女性的形象。
作者写灯光是黄而有晕的,整个夜幕中的秦淮河则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还有明月的瘦削,垂杨柔细的枝条在月光中浓浓的影子,还有那天际边的曲线,这一切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所说的秦淮河的“腻人”,显示出了作者认定的女性美在温柔的风韵。从作者的写景抒情中可以见出,秦淮河如诗如画又如梦,景物中蕴涵的女性形象是艺术化的、理想化的甚而是梦幻化的。正因为如此,作者在后来的纠纷中拒绝了歌妓。虽然作者说是道德的因子压抑了自己,但是,作者不愿意让自己意想中的女神化的秦淮意象受到亵渎应是更重要的原因。
如果说《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写的是有浓厚历史感的女性意象,那么在《荷塘月色》(朱自清,1990)中,作者立足现实的写景,从中凸现一个无源于:大学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比温柔的可望而不可即的女性意象,以此来抒发自己淡淡的哀愁。从景物的选取来看,作者描写的是淡淡的月、轻轻的风、柔美而多姿的荷叶荷花、柔而乳白的水雾、微微的轻香和喧闹的蛙声,这些景物共同的特点是静谧,柔美(蛙声以动衬静),构成了睡美人的姿态。这正好符合朱自清说的“我以为艺术的女人第一是有她的温柔的空气”(《女人》(朱自清,1990))。属于阴性的月光,薄雾中的荷花等,很容易令人联想到“月下美人”的景致。作者有意识地将这种女性安排在空灵幽冥的梦一般的境界之中,显得可望而不可及,从而流露出了浓怨轻愁。以往的观点都倾向于将这种愁怨归结到现实的政治时令,其实,更主要的还是作者内心难解的女性情结在起作用。文章中较明显地揭示的是对女性的某种向往触发了心中的愁怨,对南方采莲胜景的想象便是很好的例证。作者引用的第一首诗赋是梁元帝的《采莲赋》。赋中描绘的是江南采莲的感况:时令是“夏始春末”,莲花是“叶嫩花初”,结合“妖童媛女,荡舟心许”的充满情爱的情景,确实醉人,确实令没有这种经历的作者神往。但是,生活的现实早已粉碎了他如此的幻想,于是乎便有“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的感慨。尽管如此,作者还是心向往之,接着便有了《西洲曲》情歌“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这样想时,眼前的家门又击碎了作者的梦。 对上面两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一是想借历史来解脱,一是想借现实的幻景来解脱,都脱不了忧愁的底色。而《绿》却是另外一番欢乐的景象了。《绿》(朱自清,1990)描绘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小姑娘的意象,用文中语即“女儿绿”。作者说是蔚蓝的天融了一块于潭水之中,我以为是作者融入了潭水之中更确切。
在写作中,作者以这样的方式来写梅雨潭;以女性来比绿潭,以绿潭来象征女性。作者首先以拟人化的手法将梅雨潭女性化。接着用的裙幅来写皱缬的潭水,借“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来比潭水的起伏波动,又拿“最嫩的皮肤”比喻触摸潭水的感觉。这样,作者充分抒写出了潭水的女性韵味。于是,又变换视觉,用绿潭来写女性:作者想象那醉人的绿可以让轻盈的舞女飘然欲飞,可以令歌喉甜美的盲妹明眸善睐。因而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绿潭中有女性,女性中显绿潭;绿潭是女性,女性是绿潭,两者水融从而幻化出一女性意象“女儿绿”。同时,在意象的描绘中,作者的心绪始终是兴奋的,情绪的波浪一浪高过一浪。开始是忘了瀑布,心随绿而摇荡;接着是张开双臂想搂抱潭水;然后以想象将绿潭神化;最后实在不能表达其感情的万一了,便抚摸潭水,掬潭水入口。整个的心态是如此激动不已,充分体现了要与潭水融化在一起而后快的情感。作者如此的抒写表现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存充满了希望。我们知道,绿色是生命的颜色。当年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将绿幻成了诗化的春。朱自清认为梅雨瀑那“飞花碎玉般乱溅着的水花像杨花”,实在是基于对其中溅射的充满活力的春的气息的考虑。梅花虽然能报春,但总有此岁月老人的沧桑感,漫天飞舞的杨花才挟裹着浓郁的春意。作者选取“女儿绿”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总体感受,是因为小姑娘最能代表人生的春天,且又富有艺术韵味。
朱自清散文的女性韵味另一重要表现是他笔法的细腻,对情感体察入微的感悟力。这些往往联系着女性的性别特点,因而也可视为女性韵味之表现。《背影》(朱自清,1986)里,作者详细地描绘了父亲买橘子往返的情景,体现出了上述特点。去时,迈着蹒跚的步子,艰难地爬过月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往上缩;他微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回来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地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其中父亲那一个个细微的动作,以及由此而显露出的艰难体态明晰地跃然纸上。作者此时再也禁不住了,泪水失去了控制。此处的描写,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爱意蕴含在一个个吃力的细微的动作之中;儿子对父亲的挚爱之情则从泪水里流淌出来了。其他的,《荷塘月色》从天上的月光写到月下光与影的配合,写到水雾的颜色,荷叶下凝碧的波痕以及由此而抒发的暂时解脱的喜悦之情同样体现了作者的笔法细腻,对情感的体察入微。
通过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朱自清早期的写景记游的散文里确实蕴含了丰富的女性韵味。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朱自清散文选集\[C\].上海:三联书店,1986.
\[2\]朱自清.朱自清散文全集\[C\].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源于:论文致谢怎么写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