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方式实证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02 点赞:6509 浏览:2018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高校通过借助社会资源来增强办学能力,高校资源与社会资源共享来培养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是一条可选择的路径,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对我国高校和社会组织合作共育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的典型案例进行研究,依托系统论和协同论,归纳、构建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新模式,并对该模式进一步研究得出:(1)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是高校与社会双赢的可选择模式;双方合作的动因可分为外部动因和内部动因两部分。高校的外部动因主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竞争力越来越大;高校的内部动因主要有6个:①获得资金支持;②获得更多的参赛机会;③扩大高校着名度;④扩大就业渠道;⑤优秀教练员共享;⑥扩大招生渠道。社会组合的外部动因是国家政策提倡社会与高校资源共享,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社会组织的内部动因主要有5个:①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②利用高校人才、科研资源,提高练习水平;③扩大着名度,提高美誉度;④培养后备体育人才,提高运动成绩;⑤高校场馆资源共享。(2)南京产业大学江苏省女子垒球队、华东交通大学田径队、三峡大学男子足球队、宁波大学乒乓球队等高校的竞技体育项目发展明显,这些高校与社会资源共享模式可供鉴戒;(3)基于典型案例分析,把高校和社会组织共育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的模式归纳为:校校合作模式、校体合作模式和校政合作模式;(4)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合作理念不同,主要表现在:①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校竞技体育人才为育人目标和只注重运动竞赛成绩为育人目标的差异;②开展全面深入的合作和进行浅层次合作之间的差异。合作制度方面不健全,主要表现在:①合同文本不规范,文本内容不够具体;②共育人才的专业设置设置不公道,修业年限短,造成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在竞技水平高峰时期离开校园;日常教学练习管理存在“学、训矛盾”。操纵方面,①组织领导机构不完善或没有建立;②共育模式运作机制落后。(5)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研究从合作理念、合作制度和具体操纵进行分析;(6)完善“校社共育”模式的对策建议: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共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树立全面协调、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合作理念;②统筹兼顾,完善共育模式的制度,形成共育机制;③形成资源整合机制、监管机制、激励机制。【关键词】:普通高校竞技体育校社共育培养模式
【论文提纲】:摘要4-6Abstract6-10引言10-111导论11-261.1研究背景与目的11-131.1.1研究背景11-121.1.2研究目的12-131.2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13-141.2.1高校131.2.2社会组织131.2.3高校竞技体育人才131.2.4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13-141.3文献综述14-241.3.1体教结合研究14-161.3.2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研究16-201.3.3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211.3.4国外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研究21-221.3.5高校和社会组织共同培养人才研究22-241.4研究对象与方法24-251.4.1研究对象241.4.2研究方法24-251.5研究理论依据25-261.5.1系统论251.5.2协同论25-262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建立的动因分析26-312.1高校与社会组织合作的动因分析27-292.1.1外部动因272.1.1.1国家政策要求272.1.1.2高校间竞争压力272.1.2内部动因27-292.1.2.1获得资金支持282.1.2.2获得更多参赛机会282.1.2.3扩大高校着名度28-292.1.2.4扩大就业渠道292.1.2.5优秀教练员共享292.1.2.6扩大招生渠道292.2社会组织与高校合作的动因分析29-312.2.1外部动因292.2.1.1社会发展需要292.2.1.2体育事业发展需要292.2.2内部动因29-312.2.2.1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302.2.2.2利用高校人才、科研资源,提高练习水平302.2.2.3扩大着名度、提高美誉度302.2.2.4培养后备体育人才,提高运动成绩30-312.2.2.5共享高校场馆资源313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的构建31-433.1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上风资源分析31-323.2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框架32-333.3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典型案例分析33-403.3.1南京产业大学江苏省女子垒球队33-353.3.2宁波大学乒乓球队35-363.3.3华东交通大学田径队36-383.3.4三峡大学男子足球队38-403.4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类型分析40-433.4.1校校合作模式40-413.4.2校体合作模式41-423.4.3校政合作模式42-434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43-444.1合作理念上的问题及原因434.2合作制度上的问题及原因43-444.3操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445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的对策和建议44-475.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共育理念44-455.1.1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445.1.2树立全面协调,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合作理念44-455.2统筹兼顾,完善共育制度,形成共育机制45-475.2.1建立共育领导组织机构45-465.2.2规范合同文本465.2.3形成共育机制46-476结论与展望47-506.1结论47-486.2展望48-50参考文献50-53附录A53-54附录B54-55附录C55-56在学研究成果56-57致谢57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