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新课标新课标新理念新深思设计

更新时间:2024-02-22 点赞:23653 浏览:10674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新的课程标准的实行需要我们用新的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改革. 数学课堂如何体现新理念呢?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这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要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用新理念进行新思考.
【关键词】 新课标;新理念;新思考
改革首先是思想的变革,那么教育战线上的改革,首先也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革新. 在近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感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但与此同时,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新教材的正确使用,是一个更为大多教师高度重视的问题. 本文就数学教学过程中观念的更新这一话题,谈一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方面

以素质教育为特征的中学教育新模式,是从单一的选拔性教育转变为发展性教育,也就是加强基础,发展个性和创新意识. 除了为学生打下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基础外,还要开发学生的潜能,为使学生成为当前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打下基础,这次的新课标朝着这个方向前进了一大步.

1. 加大教材的弹性

教材内容分出层次,使教材适用于全体学生,并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一定的发展. 在教材的选定上,注意选取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文章.

2. 了解学生,指导学法

备课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不了解学生,课就备不好. 因此在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确定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方法和选配例题与习题时,都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才能设计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

3. 让学生回归自然即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很多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希望多多地听老师讲授知识,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被动地位. 喜欢听讲、不愿动脑;喜欢听讲、不愿发问. 主体意识、主动意识丧失殆尽. 身为主体地位,却没有主体意识,时间长了就养成了依赖性. 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视学生为人,帮学生做人,教学生成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应该知道,发展是不能靠手把手给予的. 学生能讲的教师不讲,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学生能问的教师不要先问,变教为导,教师变导师. 叶圣陶老先生早就说过:导是更高级的教. 因此在教学中我发现:给学生创设一个合适的情境,通过教师的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去归纳,效果更好.

4. 教师应该给自己一个空间,灵活大胆地去实践

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对问题已备选了一个或几个解决方案,课堂上以“定式思维”组织教学,但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当学生的思路与我的思路相左或学生的想法不切实际时,不愿打乱既定的教学程序,干脆采取回避措施,使学生的求异思维、批判思维、创造性思维被束缚. 另外,我平时上课总喜欢将一个问题或一个习题讲得非常明白,生怕学生不理解;剥夺学生自主探索的思考过程,这样当试卷灵活多变时,特别是遇到操作、找规律等问题时,学生会出现一刀切现象,甚至全军覆没!

5. 给思维一个空间,让其循序渐进

问题的坡度设置也是十分关键的. 坡度过小,不值得优等生去思考,学生的思维活跃不起来;坡度过大,导致思维卡壳,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深入进行而流于形式. 因此,学生的思维是循序渐进的,要设置合适的坡度,多给学生自己练习的时间,这样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成绩逐步提高.
可以说,新课标将有利于学生个性张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学生方面

1. 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教,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往往是学了整节课之后才知道今天学的是什么,扼制了学生求知的兴趣. 而新课标下,体现自主预习,带着问题和对知识的初步理解来参加课堂学习,学生自然兴趣盎然,主体地位直接突出,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这一环节的关键是老师设计的预习问题,难度要低、量不宜多,否则将造成学生的负担,反而使学生望而却步.

2. 教会学生听课

学生学得好,不是谁教的,而是他们自己悟的好. 这说明一个道理,学生不能被动地学习,而应主动地学习. 在课堂上听讲,不光是学习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学习成熟的数学思维习惯,逐渐地培养起自己对数学的一种悟性.
鼓励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学生如果是积极举手、积极回答问题,手脑并用,听课效率必然很高,这样的学生就不容易走神,他的课堂效率就得到保证了. 一名学生能够做到眼到、耳到、笔到、神到,这才叫听课. 进入这种境界的学生,他的听课效率才是最高的,必然会出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3. 引导学生养成课后复习的习惯

学习要勤于复习,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也就越慢. 如何去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呢?一是要求学生加强练习,事实证明,数学加强练习,能明显提高复习效果. 二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小结,及时再现当天所学的知识,培养他们运用联想、再现、追忆等方法同遗忘作斗争. 在体系上,一般都是重视外形特征或表面的关联,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真正把知识综合归纳,实现“由厚到薄”. 其实,数学复习的“由厚到薄”是一个分析—综合的过程,有分析,才有更好的综合,分析的任务是追溯各种结论的由来(推导过程),通过分析,把它们所依据的共同原理找出来,认识其共同的基础所在. 这样,才能实现“由厚到薄”.三是培养学生积累资料进行整理复习的能力,及时提醒理和充实笔记,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巩固所学的知识.
鉴于此,我认为在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对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和目标,教师应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对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积极主动地去源于:免费论文网www.618jyw.com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主体意识并促成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感,为学生的个性张扬创造氛围,对学生以更高的能力培养和情感渗透. 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陈旭远.推进新课程.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