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两次运用两次比较理解知识本质

更新时间:2024-01-14 点赞:5624 浏览:1776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小学数学中有许多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防止知识混淆,提高辨别能力,从而扎实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下面笔者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百分数的应用》例1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运用两次比较,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始,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0公顷。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生:实际造林是原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
20÷16
生:原计划造林是实际造林的百分之几?
16÷20
生: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生: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
师:同学们提出了好多问题,真聪明!
师: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你们会画线段图吗?(师指导学生画线段图)
怎样理解“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这一题应该先算什么?
生:先算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多少公顷,然后再与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相比。
生列式:20-16=4(公顷)
4÷16=25%
(另一种解法和 “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的教学略)
师:“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与“实际造林是原计划造林的百分源于:论文格式范文网www.618jyw.com
之几?”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异同点呢?
生:“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这个问题说具体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是原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因此说这两个问题的单位“1”是一样的,都把“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看做单位“1”。
生:都是一个数量与另一个数量相比的,要用除法计算。一个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的与原计划相比的;一个是实际造林的公顷数直接与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相比的。
……
师:那么,“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与“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这两个问题又有什么异同点呢?
生:“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说具体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说具体就是:“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的公顷数是实际的百分之几?”这两个问题的单位“1”是不一样的,前面是把“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看作单位“1”,后面是把“实际造林的公顷数”看做单位“1”。
生:这两题都是用除法计算,而“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与“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的公顷数”都是4公顷,一个是4÷16=25%,一个是4÷20=20%。
……
【我的思考】

一、纵向比较,温故求同

课始,教师出示了两个已知条件,要求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很开放,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接着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生成的问题进行第一次比较,方法得当,教学有效。
解决“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这个问题,是基于学生已经学会解决“实际造林是原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教学时,要让学生知道这两个问题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求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百分之几”。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影响学生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教师运用比较,温故求同、类比迁移,使已有的学习经验支撑学生后继知识的学习,促进新旧知识的重新建构。

二、横向比较,建构数模

史宁中教授在《数学思想概论》中提出:“数学发展所依赖的思想在本质上有三个:抽象、推理、模型……通过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数学的概念和运算法则,通过推理得到数学的发展,然后通过模型建立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了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由此可见,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通过第二次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了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和“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背后所蕴含的结构性关系,然后运用形式化的数学符号刻画出这种数学结构——“多(少)的数量÷单位‘1’的数量”, 学生头脑中建立了数学模型,理解了两个问题本质是一样的,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目标达成度就高了。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