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应用性新建院校运用性课程革新与实践

更新时间:2024-04-17 点赞:9369 浏览:3467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构建应用性课程体系是新建本科院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当前,该类院校课程体系存在内容、方法、师资、评价实践性导向不足等问题,必须加强应用性课程的改造。结合浙江树人大学的改革实践,本文研究阐述了应用性课程体系的目标内涵与特征,提出了应用型设置路径,并分析了该校通过课程标准、项目载体、体系转换以及改革途径等方面开展应用性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性课程;课程体系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主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普遍将自身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实现课程的应用型转换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着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性课程体系的重要任务。

一、应用性课程的基本内涵

1. 两种基本的课程观

课程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广义上课程是学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教学活动方式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学生学习的各门学科和所有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上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或教学科目。
在大众化之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一个精英化教育模式,大学课程主要以知识本位课程为主导,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倾向于从知识本身的逻辑出发,在课程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词www.618jyw.com
的组织实施上,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来组织课程,强调课程内容的知识化、体系化,课程结构的独立化、专门化和课程知识的结构化。在课程的评价上,则强调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大多数并非面向应用所设。
自扩招以来,大量新建本科院校涌现,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因此,这些大学课程建设多以社会本位课程为主,倾向于从社会的现状出发,强调社会当前需要。实用主义知识观认为,大学课程的目的应该是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生活的知识、技能,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主张以社会需求为目的,注重实用性、适用性和前瞻性,重视实用技能和与未来工作相关的知识进入学校课程,按照社会和学生的需求来选择安排课程,而非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在课程的组织实施上,强调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与具体工作的相适应,主张按照工作本身的程序来组织实施课程,以便于学生自身工作技能的提高;在课程的评价上,以能否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就业的需要为目标,注重课程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2. 应用性课程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对应用性课程的概念,学术界尚无统一的认识。朱健认为,应用性课程体系是一种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揉合了应用性的专业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技能性知识的课程体系。高林认为,应用性本科教育的课程模式应是“学科—应用性”两个方面,分为“学科基础”和“应用能力”两个课程体系,它们各自既独立又相互配合,每个课程体系中都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且两个体系之间是平台建设和应用培养的关系,而非主从关系。陈小虎提出要以“职业元素”为构建专业及课程设置,必须强调按照行业、产业和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知识,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学科知识重组,组建“实基础、适口径、强素能、多方向”的强调行业适用性和较强现实针对性的课程活动模块组合。
应用性课程是相对学科性课程而言的,为改变学校课程“过多依托教材,过多局限课堂、过多传授知识”的困境,对具体课程进行应用性改造,从而使课程走向更应用、更开放,更强调应用能力培养。因此,应用性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具有适用性和迁移性的应用能力为根本目的,其课程目标是既注重学科基础,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能力、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是一个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课程体系。
应用性课程要特别注重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实施三个基本方面进行应用性改造。课程结构是不同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把握课程结构应用性必须进行学科基础课程与实践性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调整,提高实践性课程的学分、学时等;课程内容是指课程当中所包含的知识体系,在某一门具体课程中,实践性知识内容是体现课程应用性的基础;课程实施就是指是课程的组织形式与教学方式,应用性课程需要一个多样化的实施形式,尤其需要实践基础的支撑,如现场教学、社会调查、实习实训、实验教学等。
当然,面对整个专业和课程体系的应用性改造,需要把握重点,要着眼于主干专业课程的应用性改造,把“应用性”贯穿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评价等各个环节,将应用性作为课程设置及其课程体系构建的一个核心指标。

二、应用性课程改革面临的困境

社会需要更多高素质的能快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具有良好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外部的急切需求与内部的迟缓转换构成了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性课程改革的基本矛盾。新建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及其课程内容大多脱胎于传统精英时代的课程模式,应用性课程的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1)传统课程观的束缚,课程的实践性不足。目前大多新建本科院校借鉴研究型重点大学的课程设置,强调课程自成体系,注重知识的自身完整性,忽视针对实际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课程之间缺乏沟通、衔接与整合,导致课程间重复交叉。专业课程仍存在重理论知识体系、轻实践环节训练,课程的应用性特色还不够明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
(2)课程内容因循守旧,教学方法传统。高校与用人单位缺乏有效合作机制,不少课程脱离不断发展变化的生产实践,对行业企业的需求信息了解并不充分,更加上一些教师缺乏积极了解行业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的主动性,使得不少专业课程“闭门造车”。而课堂教学仍然以“灌输式”为主,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动参与较少,实验实践环节的实际训练不足,项目式、合作式等激发学生参与的学习方式在很多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较少采用,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较低。对于实验课程,一些现行课程的实践性较强,然而现行的大纲中实验课时不足,且课堂各种实验内容普遍侧重于验证性,实际效果不佳。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源于:论文写法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