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如何上出“文化味”

更新时间:2024-04-06 点赞:4286 浏览:96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技术是人类文化财富的一种积累形式。任何技术在凝结一定的原理和方法、体现科学性的同时,都携带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人文特征。技术课程不仅用技术内在的神秘感、创造性和独特力量吸引学生的参与,而且用技术所蕴藏的艺术感、文化性、道德责任打动学生的心灵。”信息技术课上出“文化味”是指不能就技术讲技术,而要充分挖掘技术所蕴藏的艺术感、文化性和道德责任,在一定的文化视野中进行教学,提升信息技术课的文化品位。
反观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师重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技术,采用任务驱动,强化学生应用技术,但对凝结在技术上的丰富的文化信息挖掘不够,也不注重学生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源于:毕业设计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使得课堂上学习获得的技术成为了一种冰冷的工具,缺失了最起码的文化味。
我们对于课堂中文化味的追求,不仅仅是对于新课改和新形势的要求相契合,更是对于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需要的满足。对于这样的有文化味的信息技术科,在提高课堂品位的同时,也让学生对于信心技术课程产生了兴趣,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课堂的活力,从而将课堂学习活动变成了享受的过程,对学生也进行了智慧的启迪。这样的课堂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通过教师进行有人文素养的课堂教学,从而让学生也用同样的眼光去审视生活。用带有文化的眼光去观察和体会生活,甚至去创造生活和理解生活。
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体现出文化味呢?下面就以作者的一些教学感受来作一些说明。

一、凭借技术史料体现文化味

历史是带有浓厚文化气息的素材,如果能将历史与课堂学习相结合,那么课堂之中就会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之中的这些辅助性史料,以小见大,将这些历史资料有机地运用起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些史料包括一些院士介绍、背景资料和研究的问题等等,引领学生在这些史料之中体会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人类文明创造价值的风采,从而让学生对于科学技术产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学生由内而外地欣赏和佩服这些科学家,从中学习到了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顽强的毅力。
在《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教学时,我是这样开始教学的:杨叔子院士在咸宁“劳动锻炼”时,有一天师傅要他去打猪菜。他从来没养过猪,不认识猪菜,但是,不到两个小时就把猪菜打回来了,还超额完成任务。师傅问:“是你自己打的吗?”他说:“是我打的。”“问了别人吗?”“没问。”师傅又问:“你怎么打的?”他说:“很简单,把猪赶出去。它吃什么,我打什么就行了。”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运用杨叔子院士打猪菜的史料,让学生感受到院士是如何有效地获取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这样小史料的运用,占时不多,但其作为一种文化层面的东西,对学生所拥有的感召力,要比让孩子直截了当地接触教学内容所发挥的作用更大,影响更远,也许学生终生都会从诸如此类的史料文化中受益。

二、经历“再创造”过程体现文化味

课标指出“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创造为核心的课程,它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信息技术学习的精髓所在是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当代文化背景下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出新作品,从而激发其心中那份难得的成就感与自豪感。
在《文本信息加工》教学时,我先用多媒体软件配上古典乐向学生展示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让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然后用金山快译把诗翻译成了英文,再让学生欣赏,从而做比较,学生体会到了传统中国方块字的文化魅力,接下来我通过PPT展示了我国汉字的起源、发展,还特地介绍了王选院士是如何让中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时代,激起了学生对王选院士的敬佩之情和浓浓的爱国情:我再趁热打铁让学生猜想汉字的字体是如何来的,并通过东巴文字演示软件让学生从此结下了汉字情缘;最后我让学生在传统中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当代时代精神和自己的日常生活,尝试去发明一种字体,并鼓励学生争取在微软的Word中安装自己发明的字体,学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创造自由和成就感。
在这里。我注重了文化的传承与文化的再造,让学生不仅仅学习到了课本上的固有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提炼生活经验,进行进一步的再创造,让学生由固有经验出发,带领学生创造出属于他们个人的字体。在这样一种人文气息浓厚的训练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于祖国文明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体会到了创作的愉快之感,从而产生了自信,学习任务也就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

三、加强学科整合体现文化味

课标指出技术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是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综合运用已有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社会、艺术等学科的知识,还要融合经济、法律、、心理、环保、审美等方面的意识。只有关注学科间的联系,为学生学习创设广阔的文化背景,让学生从学科联系中吸收丰富的营养,帮助学生理解技术的丰富内涵,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技术作为文化所散发的魅力。
在《信息的编程加工》教学时,我首先引用了一个历史学科的故事:从前有个国王想要赏赐宰相,宰相说想要得到一些麦穗,他拿出一个棋盘,要求在第一个格子里放一颗,第二个格子放两颗,以此类推,每个格子比前一个多一倍,最终国王发现没有办法满足这个要求,因为如果棋盘有64格,那么最后需要二的64次方颗麦穗。麦穗与棋盘的故事帮助学生建立了算法的感性认识,真正讲算法的时候我又引用了数学上阶乘的概念,我让一个学生复述数学课上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然后再把它迁移到信息编程加工上,通过变量和循环解决了100以内自然数的阶乘和的问题。
这是一节极具文化特色的信息课:历史、数学与信息的整合,使这一节有着特别的文化味,而且整合得这样巧妙自然。以传统的文化故事——麦穗与棋盘作为算法的背景,以数学中的阶乘作为载体,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品味算法与文化交相辉映的魅力,有效地整合了其他学科资源,使课堂价值获得了自然的增值。

四、提高教师文化底蕴体现文化味

前面所讲的仅仅是提升信息课文化品位的一些手段。要想使信息技术的课堂散发生动、深刻、灵性的光辉,关键还是要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文化底蕴。才能使自己的教育生涯演绎、和谐、独特的乐章。
信息技术教师普遍不重视文化底蕴的积淀。不要说去读中国古代优秀的经史子集,与教学息息相关的哲学理论、教育理论和心理理论也懒得去学习。要知道教师是一个动态的职业,任何的浅尝辄止以及不思进取产生的结果只能是望洋兴叹。多读点书,多积淀一些文化底蕴,才能使自己的课堂不那么肤浅。有这么一句话,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运用在信息技术教育事业上也是非常恰当的。那么思想从哪里来?当然我们可以从实践中来,而实践的机会毕竟太少了,更多的是间接的获取别人的经验和理解,或者讲从阅读中来。只有读的书多了,才会有自己的想法,才能逐渐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才能进一步去创新。而在所有的阅读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应该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里面涉及到的人生智慧、处世原则、育人方法以及物我关系乃是我们毕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总之,我们要善于利用技术史料,努力使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加强学科整合,自觉地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将那些充满着人文色彩的生活素材,加以一种极轻极淡的文化浸润和熏染,“润物细无声”地将技术思想方法融透至学生的思维深处,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得到文化的熏陶,从而真正地让我们的信息技术课上出“文化味”。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