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浅谈小学语文新课导入法

更新时间:2024-04-18 点赞:23266 浏览:1069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导入新课是教师讲授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导入新课对一堂课尤为重要。有人说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集中精力,产生学习的动机。优秀的教师总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他们的导入往往就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住学生。
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证明了重视课前的导入,能让课上得精彩,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学习状态。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相反,我们一味地直接授课,学生会厌烦,不能抓住学生的心,当然,教学效果肯定不如人意。怎样导入新课呢?新课导入方法多种多样。以下是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几种。

一、“开门见山”导入法

“开门见山”就是直接导入,直奔主题,没有任何导语,直截了当地布置学习任务。这种方法在于不拖泥带水,有限的节约了课堂时间。
我在教学《乌塔》一课时,是这样设计导入的:
师: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板书)乌塔,看看她是怎样去旅游的?
师:下面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读清字音,认清字形。就这样学生带着简单,明确的任务投入到学习中去。
教师的开场白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感觉。“开门见山”式导入语适用于教学内容简单的课文,没有必要去拐弯抹角。

二、故事导入法

小孩子喜欢听故事,我们可以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故事入手。故事引入法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孩子们自然就会特别用心学。
我在教学《给予是快乐的》一课时,这样设计:
师:今天我给大家讲《三字经》里的一个故事“融四岁,能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天,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感受到兄弟之间的爱。
有这样一对兄弟,哥哥十岁左右,弟弟是个腿有残疾的孩子,他们之间也有感人的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他们的爱。一起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这篇文章。
事实证明不愿意学习的孩子到处都有,不愿意听故事的孩子却很少遇见。将语文小知识融入故事中,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入手,结合他们年龄特点。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能引起学生的情感,这样的效果不言而喻。
三、导入法
讲课时,教师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把孩子导入情景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共鸣。
我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我用低沉的声音,缓慢的语速说:“孩子们,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教室里顿时一片沉寂,我缓缓地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孩子们请打开书,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孩子们轻轻地打开书用低沉的声音读起来,有的孩子情不自禁潸然泪下。
式导入能够感染人,感动人,运用好就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提问式导入法

通过口头提问导入新课。学生形成问题,从而造成学生心求通而未能得,口欲言而不能说的情势。然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调动学生心理,使生积极去解决问题。这是新课导入应用较多、效果显著的一种方法。
我在教学《桂花雨》一课时,这样设计: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桂花吗?请你谈谈你对它的认识。”
生:“桂花香,古有名句: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生:“桂花花朵小,颜色白,于中秋节前后开放。”
师:出示(桂花挂图)。
生:“桂花可以酿酒,可做糕点。”
师:分享桂花制作的食品。
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
通过一连串的提问,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教学内容中,牵着孩子们走,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游戏导入法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生性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由此可见游戏的重要性。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一次成功的实验》一课时,这样设计:
师:讲清游戏规则,三人一组,将玻璃球从瓶中拉出来。用时最短的胜。
师:孩子分组做游戏,师记时。请参加游戏的学生说说自己在游戏时的感受和体验。
师:请没参加游戏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师:小结过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与刚才游戏有关的课文,文中也有三个小朋友参加了刚才同样的游戏,他们是怎样做摘自:写毕业论文经典网站www.618jyw.com
的,结果怎样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利用恰当的游戏引入新课是激发孩子兴趣的有效途径,游戏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游戏导入适用于小学低,中年级的孩子。

六、温故知新导入法

《论语》中说过“温故而知新”。 教育心理学认为:经常运用已有知识是使旧的知识得到巩固和保持,进而获得新知识的有效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就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知识的基础上,新旧联系,以旧引新,自然地导入新课。
如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课,因为此课是一篇诗歌,诗歌本身的语体就很难让学生理解,学生看到这样的文章可能会望而却步,不会产生很大的兴趣。运用新旧知识联系法来导入课文,使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大大地改观,让他们由浅入深地知道诗歌是古人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枯燥乏味,它是那么的生动,充分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写瀑布的文章?”
生:“诗歌《瀑布》。”
师:“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瀑布是怎样的?”
生:“很有气势,远看就像一块银白色的布……”
在教授新课之前,我设法让学生联系《瀑布》,巧妙地进行知识的迁移与铺垫。在学生感受“瀑布挂前川”时,让他们想象真是“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在学生体会“飞流直下三千尺”时,让他们想象发出的巨大声响“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冲到潭下,溅起一团团水雾,随风扬起,“如烟,如雾,如尘”。这样,学生找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感受得深,理解得透。由于已经有了知识的积累,学生学习新课时就比较轻松、愉快,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又如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可以先与学生一起回顾过去学过的课文《锯的发明》,使学生明白鲁班发明锯是受到一种植物的启发,然后引导学生去读懂雷达和蝙蝠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显得得心应手。
除了上述几种外,还有复习式导入、比较导入、实验导入、作业导入、猜谜语导入、音乐导入等。虽然导入方法多种多样,但我们还要注意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差异、年龄特点和心理状况等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导入,这样才能使学生易于接受,为高效课堂学习做好铺垫。往往同一篇课文,可以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教师要灵活多变地运用,结合实际给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享受。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