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浅谈政治课中学生理由意识培养

更新时间:2024-03-02 点赞:11314 浏览:460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不足意识,是指人们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的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不足,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讨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不足和解决不足。不足意识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创造性,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我们知道,革新源于思维,而不足是思维的起点和进展动力,在政治课教学中,如果忽略了对学生不足意识的培养,也就失去了革新的基础。由此,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强化学生的不足意识,就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不足意识在政治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创造性的教学并不在于直接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不足,如果没有不足,一切知识都会成为令人生厌的无病,学生就不可能有求知的和要求,教学也就不可能有着任何真实的实效。”不足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前提,而且是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的前提,知识只有围绕不足展现出来,才能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进而才能成为其内在精神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激发创造动机和创造思维,并提供创造的可能目标和突破口,进而推动学生投身于创造性的活动之中。革新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革新性思维能力,其核心应当是不足教学。由此,在教学中,不足不仅应是教学活动的开端,而且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都应有着不足,并且还应使不足成为教学活动的归宿。教育的最终结果绝不应当是传播知识,而应当是在初步解决已有不足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新不足,这些新不足出现的作用不仅在于它能够使教育活动无止境地进行下去,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引上革新之路,进而成为创造者。
虽然意识到不足意识在数学中的重要价值,但是,我们却发现学生在学习历程中的“不足”却很少,甚至有些学生在学习中根本没有“不足”,其理由何在?

二、造成学生不足意识薄弱的因素

根据考察和探讨发现,我国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主要学习方式至今仍是以记、背概念和原理为主,对社会实际不足至多是注解性的解释,而缺乏提出不足、浅析不足、解决不足的意识和能力,不足意识普遍较薄弱。具体体现为两类情况:第一类是不敢或不必提出不足;第二类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不足。造成学生不足意识薄弱的理由较为复杂,但教师的教是主要因素,体现在:
1.受传统师生联系的影响,师道尊严、教师权威,使学生的不足意识受到抑制
在教学中,教师要承担多种角色,不仅是教学历程的制约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订者、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知识的权威、真理的化身,教师至高无上,而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和服以的地位。这种师生联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联系。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这种不平等的师生联系被推向极致。教师不能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在这种师生联系状态下,在有着绝对权威的教师完全制约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想也完全处在教师的制约之中,只能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学生的求异思维得不到进展,探究精神得不到培养,思维的积极性得不到鼓励,甚至一些创造性的灵感和思维火花还会因其与教师设计好的答案不相符而受到讽刺、嘲弄和呵斥。久而久之,熟悉、习惯了这种教育文化的学生自动地把自己思维的自主给了教师,也就丧失了不足意识。
2.教师成功感定位错误
教师注重学生的解答与标准答案相吻合的程度,而不注意学生的提问及其质量,往往以学生考试获得高分作为数学成功的标志。习惯于把教学历程看做是自己设计的教学内容有条不紊地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接受知识的一道程序。这样,许多教师就成为带着不足进课堂,留下答案出教室的灌输者,由此,学生的思维产生了惰性,变得不会发现不足,不善于提出不足。
3.对思想政治课职能的片面理解
在许多教师眼中,思想政治课的根本职能就是统一学生思想,消除学生与教材、与国家意识形态不同的认识。确实,思想政治课是有统一学生思想的职能,但是,“统一”不等于“禁锢”,真正的思想统一,必须要经过各种思想观点的展示、交汇、碰撞、交锋、整合的历程。这个历程就是学生产生不足、提出不足、辨析不足、解决不足的历程。不经过这一历程的“统一”,实质上是对学生思想的禁锢和钳制,这无助于学生思想认识的提升,也以根本上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

三、培养和激发学生不足意识的策略和途径

不足意识不是天生的,不足意识的增强和提升需要培养和提升,激发与培养学生的不足意识,是进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也是学生增强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效率的重要前提,因而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把激发、培养学生的不足意识作为重要任务和目的。
1.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气氛,激发学生的不足意识
思想政治课是无法包容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的,面对千姿百态、变化繁多的社会生活,学生总会有疑问,因而学生总是具有一定的不足意识。但不足意识能否得以显现和进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往往抑制了处于萌芽中的学生不足意识的表露,具有不足意识的学生或者没有时间或者没有机会,或者不敢提出胸中悬而已久的一些不足,而这些不足往往是影响以后学习的重要因素。由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端正思想认识,以知识灌输转向引领认识和辨析,以教师本位转向学生本位,以分数至上转向不足至上。应增进教学,加强师生交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少年儿童好奇心强,这是不足意识的体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学生的不足意识,保持、平等、和谐的师生联系。切忌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和社会现象的认知不足看做个人政治思想品质不足,以免扼杀学生的不足意识。要注意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和压抑感,以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产生灵性、展现个性。例如对匡衡“凿壁取光”,有的学生提出质疑:在人家墙上打洞,对吗?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学生思维角度新,然后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热烈讨论,达成共识。“匡衡取光”的故事,主要倡导了一种精神,即在艰苦条件下也要刻苦学习、锐意进取,我们应学习和发扬这种精神。以人际联系考虑,这种做法不对,最后得出结论:在尊重他人正常权利和自由及社会公德的前提下,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有了这种适宜的环境,学生的不足意识就获得了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同时,要允许学生出现错误,留给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信心,而这种勇气和信心,恰恰是思想政治课所要培养的不足意识的关键。所以,要激发学生的不足意识,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构筑师生间进行交流和对话的平台。鼓励学生向教师的知识和见解进行挑战和质疑,树立学生敢于怀疑权威和经典的信心,使学生不足意识的显现与进展获得肯定和支持。2.精心设置不足情境,进展学生不足意识
培养学生的不足意识,除了要有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之外,还要特别注意采取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不足环境,为学生不足以无到有、以少到多的培养提供科学的策略支持。有人认为,培养学生的不足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内给学生提很多不足,而这些“不足”,多数不具备不足的价值,实质上仍是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所以,教师在教学历程中,不能把“不足”强加给学生,而应通过启发式教学,根据学生的已有基础和生活经验精心设置不足情境,培养学生不足意识。例如,教学“我国公民的政治自由”时,教师可提出以下不足:什么是政治权利?政治自由与政治权利是否有区别?我国公民具有哪些主要的政治自由?政治自由的主要内容之间的联系怎样?我国公民行使政治自由有何重要作用?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不是绝对自由?这些不足的提出,无疑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也必须注意不能让学生只是围绕教师提出的不足做出深思和判断,而被教师设置的不足牢牢地套住,陷入被教师追问的被动状态。由此,教师要以“不足”为中心,巧妙地设疑、布疑、激疑和质疑,让学生去释疑、解疑,以推动不足意识的进展。
3.采取发现式教学,强化学生不足意识
郑板桥曾说过:“学问二字,须要抓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要使疑窦释然,精理迸露。”要使自己在学习中不变成一条钝汉,关键就在于培养一定的不足意识,学会寻找并发现不足。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不足和回答不足的能力,所以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应该承认,一般教师为学生的“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提出了很多的要求,而对“问”则很少关心,很少要求,由此大部分学生能学不能问,会学不会问,只学不问。如此,学问不会真正增加。在今天的教学中,我们很少发现学生反问教师的现象。人们总以为学生的观点总是不及教师的意见正确,不如教师的思维改善,学生提出的不足总是不及教师设计的不足有价值。所以教师容易产生轻视学生意见的思维习惯,对学生大胆的发问、质疑不予重视或视为刁难、捣乱、钻牛角尖,并加以批评、训斥甚至讽刺和挖苦,这无疑会扼杀学生的不足意识。由此必须倡导发现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在学习历程中主动提出不足,对学生提出的不足进行恰当的评价,以进一步解放学生,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让学生在上课时提出若干个不足,经教师选择然后去解决这些不足。这样,由于不足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快速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不足意识,使他们不仅能提出不足,而且善于提出不足。
培养学生的不足意识,是一项持久的工作,绝非一蹴而就,或通过简单的指导便可完成。它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需要营造一个开放的大环境,需要给学生自主的时间和空间,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宽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有自我表达的勇气,也需要增加学生多方面的知识,还需要告知学生“疑”与“问”的价值,只有当学生领悟到提问的价值时,才能自觉主动地以不足中求取智慧、获得进展。这对教师既是一种推动,又是一种挑战,由此,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在知识素养、应变能力、课堂调控能力等方面多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激发学生的不足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革新精神和革新能力的可持续进展的人。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的理念与革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
[2]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进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责任编辑:李继孔〕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