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反弹出新意

更新时间:2024-01-30 点赞:32032 浏览:15285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作文教学历来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无论是考场作文,还是平时作文,都会发现许多套做千篇一律的文章。大家都知道,与常理相悖的东西往往能够引人注意,“反弹瑟瑟”的飞天和“倒骑毛驴”的张果老之所以能够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主要理由就在于他们的“反”和“倒”。这种与常理相悖的体现方式与逻辑上的逆向思维有相通之处,把这种逆向思维合理地运用在写作中,可以收到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表达效果。本论文就是试图探讨“逆向思维”在作文教学与写作历程中的运用。
【关键词】
逆向思维 写作 别出心裁
无论是考场作文还是平时作文,最忌千人一面,老调雷同。由此,在作文教学中,正确运用逆向思维,既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深思的能力,也可以拓宽作文写作领域,写出别具一格的、有自己独特个性的好文章来。
但是,有的学生因为缺乏对逆向思维正确的理解,写出的文章往往违背常理,甚至闹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如,有的学生写文章,提出愚公只知蛮干,不讲效率,而智叟却是个聪明的人,不仅自己不去干“不能损山一毛”的蠢事,还善意地劝阻愚公,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还有的学生在谈到秦桧把岳飞害死在风波亭时,不去揭露批判秦桧的阴险和狡诈,反而把罪责归咎到岳飞身上,指出岳飞犯了“愚忠”的错误;更有甚者写了一篇《难道非得去死吗》的文章,指责屈原心眼太死,不讲做事对策,如果能随波逐流,然后再以内部瓦解政敌,那不既保存了自己,又更好地打击了敌人吗……
在这些同学的笔下,逆向思维好像是魔术师手里的方巾,可以随心所欲地变来变去。究其实质,这些学生不是在运用逆向思维,而是混淆和抹杀了认识的客观标准。此类现象说明,引导学生正确运用逆向思维为文,是当下作文教学求新求异历程中一个值得注意的不足。由此,在教学中正确地引导,熟练地运用逆向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让学生掌握逆向思维的客观标准

利用逆向思维并不是对任何一个观点、认识都可以采取逆向思维。能否采取逆向思维,有一个客观依据。就是看其原认为正确的观点、肯定性的认识中,有没有错误的地方;原认为错误的观点、否定性的认识中,有没有正确的地方。逆向思维不是不顾客观实际地持逆反心理,一律去鸡蛋里面挑骨头,抬死杠,对那些本来是对的,偏要说它错;对那些本来是错误的,偏要说它对。比如屈原之死,这是气节、忠贞的体现,没有错误之处。非要他在那种特定条件下的行动采取什么逆向思维,那就只能让屈原随波逐流、浑浑噩噩地了其一生。这种逆向思维不仅混淆了当时的是非观,而且也不符合屈原的个性特点。

二、让学生掌握逆向思维论述的依据

要让学生明白,思维是客观有着在人脑中的反映。一个观点的形成、确立并受到社会的认可,总有它的历史、认识等多方面理由。观点的正确与否,是和一定条件相联系的,是受一定的度的制约,离开了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转移了观察和浅析不足的特定角度,转变了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的规定性,真理和谬误就会向相反方向的进行转化。掌握了这个论述依据,我们就学会了具体不足具体浅析的策略,就会弄清传统的、普遍的、通常的观点和认识在哪里有不足,是全部有不足,还是部分有不足,以及不足的程度如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范围明确,程度适当,比如知足常乐,如果是指个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名利权位的要适可而止,不可贪得无厌,那当然是警世箴言。有个人扩大到家庭或群体,那当然也仍然适用。但如果把它扩大到全社会,那恐怕就不再适用了。因为社会全体成员一旦在物质生活上满足,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停滞不前。所以知足常乐应该进行具体浅析。只有这样,我们对知足常乐的认识才会更全面、更深刻,因而也就更符合客观实际。

三、让学生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

掌握了逆向思维的客观标准,了解了逆向思维的论述依据,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敢于运用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以创造性为特点的,那么对于同一个不足的深思,要求学生有逆向思维,引导他们挣脱习惯思维的束缚。鉴于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建立转换角度意识,没有一定想象和联想能力,思维就谈不上逆向。作家陈建功谈写作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换一个说法,换一个想法,换一个写法。”这里的说法是指语言的表达;想法试着确定文章的立意;写法是指构思技艺。表示同一个意思,别人都是这样说,我能不能避开,用另一种说法使之具有新鲜味呢?在立意上,大家都容易想到的观点主旨,我能不能不同路,另辟蹊径,拿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来呢?在构思上有没有一般人未曾注意的方式呢?换一个角度深思,来达到革新目的,换一个角度,直到满意为止。在学生认识了习惯思维的局限性,初步确立了换角度意识后,有目的地设计一系列作文题,标出习惯思维的方向,然后由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练习。
只要我们能引导学生,既摆脱传统的束缚,又能正确运用逆向思维,就一定能写出新而不奇,异而不谬,出人意料又在意料之中的好文章来。把这种逆向思维合理地运用在写作中,可以收到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表达效果。
【作者介绍】
沈群,江苏省泗洪中学教师。教学探讨方向: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