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以《孔乙己》看鲁迅悲剧意识

更新时间:2024-01-24 点赞:33998 浏览:15773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作为鲁迅的作品,《孔乙己》一直是中学语文课文的必选篇目。谈到孔乙己,我们就会想到他满嘴的之乎者也、他的自命清高,以及他是站着喝酒的唯一读书人。我们常常把这些当作孔乙己的标志,甚至是当作笑料来看待。我们总认为孔乙己是一个可笑、可悲、可叹的人。
的确,我们不否认孔乙己的人生道路是充满悲剧性的。说孔乙己是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的代表,我们不反对,作品中也确实有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与否定的内容。但是,以整个作品的基调来看,作品所要表达的又不仅仅是这些。它的内涵远要丰富得多,深广得多。这篇作品发表时,篇末有一《附记》,在《附记》中作者这样说:“这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写成的。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一种生活,让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单在描写社会上的一种生活,这很清楚地说明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作者写孔乙己并不是为了要批判什么,作者通过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是要给我们展示一种人的存活状态,特别是底层人的生活情况。所谓“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就是作家的创作目的,也是促使作家创作的动力。
对孔乙己来说,他是一个弱小的生命个体。这样一个弱小的生命个体,以其特有的生活方式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孔乙己的人生无疑是个悲剧,但是这种悲剧,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悲剧,他没有大起大伏的人生经历,没有悲壮剧烈的矛盾冲突。平常的生活,庸常的人生,构成了孔乙己生活的全部。就孔乙己生活的环境来说,他生活在一个农村小镇,人物活动仅限于一个小小的咸亨酒店,鲁迅就是通过这样一个酒店,来展开故事情节。透过“我”,一个酒店小伙计的观察,写出了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在作品中,作者并没有对孔乙己的内心做过多的描写,只是通过他的一些特有的动作和语言,体现他的内心世界。我们以他的语言和动作中可以感受到孔乙己内心的那种荒凉无助。一句“不要取笑了”包含着多少悲哀!他自命清高,不仅仅是因为他读书人的身份,而是因为他所遭受到的周围人的白眼,是因为周围人对他的略带讥讽的玩笑,让他感觉到自己在周围人眼中的地位。可以说,孔乙己的痛苦不仅仅来自生活,而且来自心灵,来自于周围人们的讥笑与讽刺。他那满嘴的之乎者也,并不仅仅是为了炫耀自己读书人的身份,更主要的是作为一种反抗武器,他要通过自己的学问,显示自己的非同一般。然而,他越是这样,越显得滑稽可笑。可以说,孔乙己的自命清高,实在是社会给逼的,是另一种“精神胜利法”。一个人被周围的人拿来当作玩笑,那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对孔乙己来说,他是一个弱者。他没有别的策略教学论文转变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自己的命运,只有通过那种特有的方式来自我安慰一番。在这个社会上,没有人欺负他,没有人压榨他,有的只是他的自命清高,有的只是人们或带讥讽,或显善意的笑声。他的言谈举止,没有特别出奇的地方。别人对他的讥笑,也没有特别的恶意。只不过是觉得他的生活方式有点滑稽可笑而已,只不过是为了拿他开玩笑,获取一些不是快乐的快乐而已。而作者正是在这种平常生活中,看出了蕴藏在这背后的悲剧人生。过去我们说是科举制度毒害了孔乙己,使孔乙己变得好吃懒做,作者的意在批判科举制度,这似乎也有点牵强附会。的确,孔乙己是个读书人,他始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满嘴之乎者也,他也不愿意脱去作为读书人标志的长衫,但是这些并不是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真正理由。作者其实是怀着一种博爱的胸怀去写孔乙己的。对孔乙己作者是怀着深深地悲哀的,也是怜悯和同情的,这种悲哀就如毒蛇一般,咬噬着作者的灵魂。他写孔乙己的目的,是为向我们展示平凡人的存活境况,并通过这种存活情况,来烛照人们灵魂深处的那种渺小。鲁迅对人生有着基督教信徒般虔诚的爱,有着佛教信徒慈悲般的大爱。这种爱,来自于他对人生的悲剧性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使他的作品更多的带上了一种凄清的、悲情的色彩。他的这种悲剧意识,来自于他对庸常人生的观察和体验。他的作品关注更多的是下层人民的不幸,他并不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观察,而是把自己也融入到作品中,和他人一起来感受着生的痛苦。他也总是以一个切身的体验者和感受者来看取那些不幸的人们的存活情况。所以,他的悲剧就显得异常平常而又异常深刻。正是这种平常,使其作品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感染力和震撼力,具有异常强大的悲剧力量。以他笔下的人物,我们可以看到自己,也可以照出我们生活的本质。就现在来看,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孔乙己的新面孔,以不同的方式在我们的生活中显现。
是谁造成了孔乙己的痛苦呢?对这个理由的追问,能让我们看清作者的用意。在小说中,短衣帮、小伙计、酒店店主、丁举人构成了一个小社会,构成了孔乙己的生活背景。作者通过不同的视觉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原生态的生活图景,作为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孔乙己就这样在人们的讥笑声中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最后,被人忘得一干二净。孔乙己无疑是一个悲剧人物,但是那些讥笑孔乙己,看不起孔乙己的人呢,他们的人生就不是一个悲剧吗?可悲的就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处在同样的境地,非但不同情,反而讥笑孔乙己,给孔乙己的精神带来巨大的痛苦,这是鲁迅悲哀的。鲁迅是怀着一种佛教的博爱情怀,对孔乙己和像孔乙己一样的下层人物的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关爱。这种爱,贯穿在鲁迅的许多作品中。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唤醒人们的同情与关爱之心,让人们在一个健康的、和谐的社会中生活。这便是鲁迅的伟大之处吧!
由于当时社会时代在鲁迅心灵上投射下的巨大的阴影,使得鲁迅内心深处有着一种常人难以捉摸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自觉不自觉地就在作品中得到体现。比如《故乡》那一副苍凉的故乡图景,那里面既有时间不再、人生无常的感慨,又有自己内心深处悲凉情绪的折射。而这种情绪,又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烙印。时代、社会、人生,构成了作品的底色。这样的背景,再加之见到闰土,以闰土的身上读到了人生的无常与悲哀。因而作者产生希望,这希望,其实正是一种无望的体现。比如,《药》的结尾那萧瑟的天气、白发的老人,再加上乌鸦的凄清的叫声,构成了一幅多么凄凉冷清的图景呀!这样的图景,我们看不到作者要批判什么,更多的是渲染一种悲凉的心绪,是作者悲凉情绪的自然流露。华夏两家的悲剧,无论在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上有什么不同,但在结局上,却是一样的。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更为深长的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也使作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显得格外丰富,突破了我们单一的思维方式。对《祝福》我们做的经典解释是,祥林嫂是封建礼教制度的牺牲品。其实,祥林嫂是一个在生活上找不到希望,把希望寄托在死后而不得的人。她对灵魂有无的追问,就是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问,而自认为读了许多书的文化人——“我”,却不能回答她这样一个简单的理由,也足以见出“我”在这一理由上的迷茫与困惑。“我”自责与忏悔,认为对祥林嫂有罪,这里有很深的含义,仅仅用批判封建礼教来解释,未免有点牵强附会。是的,祥林嫂死了,但是,她的死,留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封建礼教吃人这样一个概念。正如文中所说:“我独自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以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还要惊讶她何以有着,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的干干净净得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在,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都很不错。”还比如《故事新编》中的许多历史上有名的英雄人物,在完成大业以后,即刻陷入了无事可做的寂寞之中。他们所做的一切,无论是多么光辉的伟业,在别人那里则成了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英雄的光辉业绩在大众这儿都消解得一干二净。同时,无论是多么伟大的英雄,也难免有常人的寂寞与无聊,而这些就构成了人的生命的全部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在这儿,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的思想深处,有着怎样的悲观与绝望。他总是对人类悲剧性的生活给予特殊关照。一方面,他给予同情,另一方面,这些人的存活情况,又不能不使他对人生的终极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和终极价值产生追问。人生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何在?人生的目的何在?那些高高在上者,享受着荣华富贵,而下层人民,则在麻木愚昧中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他们的人生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又何在,价值又何在?在这样深刻地追问与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之下,他对社会制度做出了否定的回答。他看到这个社会有着许多不合理的东西,他要打破这一切不合理的现象,揭穿笼罩在人们生活上面的迷雾,让他们看清自己的真实处境,并去争取过那种正常人的生活。这就是鲁迅。
所以,我们说,孔乙己所写的是个人的悲剧,同时又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以这样的人的悲剧里,我们却能看出作为人的悲剧,他的人生悲剧既是人的悲剧,又是社会的悲剧,这是鲁迅悲剧意识的一种具体体现。我们要摒除传统的那种浅析策略教学论文,走出惯性的误区,还作品的本来面目与学生。这同时也使鲁迅丰富的精神世界、多面人生态度得以还原。
(张秀兰甘肃省山丹县清泉镇双桥学校73410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