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论当代进展观及其认识误区

更新时间:2024-02-09 点赞:33599 浏览:15649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对“以人为本”、“和谐进展”、“革新进展”、“社会化”等当代大学进展观念进行了浅析探讨,指出现实中有着的认识误区,以期明晰大学进展理路,为我国大学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革新初中英语教学论文进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学进展观 理念 误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045—03
[作者介绍]张德安,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办公室(河北保定071003)
进人21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革新初中英语教学论文的不断深入,各高校更加注重理念与文化建设,对“以人为本”、“和谐进展”、“革新进展”、“社会化”等大学进展观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讨和实践。思想转变是先导,大学进展观的更新是时代进展的需要,也是大学实现科学进展、完善办学职能、为社会进展做出新贡献的需要,更是带动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进程的需要。然而,在新的进展观确立之际,某些理念在论述原点与实践操作方面仍存有偏颇及值得商榷之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着认识误区。本文对此提出探讨,以求对指导大学进展有所裨益。

一、“以人为本”及其认识误区

“以人为本”是科学进展观的核心,也是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在以科学进展观为指导,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教育进展理念也必定教育论文是“以人为本”的。重视人的主体地位,构建新型的“以人为本”的大学进展理念已成为时代所需。
然而,现实中的一些大学在实践“以人为本”进展理念时,往往有着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将“以人为本”单纯理解为“以教职工为本”、“以教师为本”,将进展的重心完全建立在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上,而忽略了大学以育人为本的基本职能。在进展中轻视和忽略学生的主体诉求和进展意愿,使大学只成为“教职工的大学”,而非“学生的大学”,以而在进展中不能兼顾师生的共同利益,实现共同进展,更不能以根本上立足于学生人格和学识之完善以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大学教育职能之发挥、教育实力之进展。二是化“以人为本”为“用人为本”,尤其是“以高端人才为本”,只向教职工寻求效益,而不注重培养和关怀,缺失人本的真正内涵。高校在进展中需要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必须为教职工提供自身进展的有效空间,使之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做出更突出的业绩。事实上,高校办学的“以人为本”本身就强调了职工的平等权利,虽然大学的“人才强校”战略需要高端人才的引领作用,但更要尊重一切教职工,做到人尽其才,各得其所,而不能只重视极少数高端人才,而抹煞大多数教职工的辛勤劳动。某些高校奉行“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用人原则,一味投入到高端人才的引进竞争中,导致人才引进与校内培养的联系失衡,这既使大学在进展中耗去大量引进资本,又抑制了大学后备人才的涌现,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大学的持续性进展。

二、“和谐进展”及其认识误区

大学的和谐进展要求大学在办学过程中践行和谐的教育进展观。这不是单纯某个环节的和谐,也不是无矛盾的进展,而是在立足历史、目前状况与未来,兼顾横向与纵向、内与外的联系,把握重心与全局的基础上,全方位统筹协调进展。
和谐的教育进展观应该是总体的、长远的,可持续的教育进展观。在全局上必须坚持“巩同成果,深化革新初中英语教学论文,提高质量,持续进展”的原则,一方面抓住机遇,开拓革新,积极进展;另一方面把握进展节奏,注意解决进展中有着的理由和矛盾,协调好各方面联系,确保高校持续、健康地进展。以学校总体进展战略规划来说,要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进展。要注意兼顾眼前与长远的联系,在学科建设、规模进展、校园建设、奋斗目标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既顾眼前,义顾长远,远近结合,统筹兼顾。以学校与外部联系来说,要坚持大学与社会经济的协调进展,取得好的社会声望和社会联系,使学校进展与社会进步形成良性互动。以学校内部联系来说,要坚持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协调进展,如本科、探讨生、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进展,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协调进展、产学研的相互配合和协调进展等,为学校的可持续进展夯实基础。
当前,一些大学管理者在提到和谐进展理念时,经常有着两种错误认识。一是将大学的和谐进展理解为“和气进展”。在推进革新初中英语教学论文的过程中害怕矛盾的产生,不敢触动任何一方的利益,用“一团和气”的表象来维护表面的和谐,使学校的革新初中英语教学论文进展停滞不前,办学水平与办学效益上不去,最终损害的是大学全体师生的根本利益,可能引发更大的矛盾。大学的和谐进展并不是“和气”进展,而是允许矛盾的有着,允许争论的有着,允许不同批评意见的有着,并在管理、学术自由的张力下使革新初中英语教学论文获得良性进展,对这种矛盾冲突的容纳应以不影响进展全局为前提,某些时候它更是一种“冲突中的平衡”。二是过多地追求内部环境的和谐而忽略大学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大学是重要的社会组织,不能孤立于社会进展之外,它的和谐进展尤其要把握国家和地方经济进展的方向,突出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展的人才支撑、科技支撑和社会服务等功能,把需要和可能结合起来,努力成为解决经济、科技和社会进展重大理由的基地,切实地融入到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中去。

三、“大学革新”及其认识误区

在革新教育理念引导下,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应该统一在革新思维的开发和运用上,大学的教学活动应以过去单一的“授受”方式中解脱出来。大学教育必须指向科学探讨,进行科学发现,培养科学人才。这种教学与科学的融合,体现在大学教育工作者身上,就是既是教师,又是科学探讨工作者;体现在受教育者身上,就是既是学生,又是探讨者。以论述层面上看,革新教育理念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确立新的教育思想是实施革新教育的前提,转变初中数学教学论文现有人才培养方式是实施革新教育的根本,革新型师资力量是实施革新教育的关键,革新型的学校环境是开展革新教育的保障。
随着革新型国家、革新型社会等建设目标的提出,大学的科学探讨更应在科学进展观的指引下为社会进展服务,增强原创性和运用性,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进展的关键技术。大学尤其要致力于自主革新,承担起推动革新型国家建设、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的时代重任,在科研管理体制、产学研合作机制等方面大胆探讨,孕育革新文化氛围,搭建革新平台,培育革新团队,为社会革新进展、和谐进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

大学的类型不同,分工不同,革新形式也不同。不同大学应该立足于自身办学实际理解和实践革新理念,除了科研攻关,更应立足于革新人才培养,将培养下一代的革新精神摆在事关国家、民族未来的核心位置。当前,国内高等院校积极参与国家革新系统建设,把提高自身革新能力作为进展的重心,但在实践操作中过于重形式而不重内涵,尤其是对革新教育的认识不足,并没有真正把学生的革新能力培养列入大学革新能力的标准系统,甚至以科研的革新成就替代了革新教育。如在实践中基本上把自身的科研作为大学革新能力的主要衡量尺度,把科研成果作为革新进展能力的主要依据,革新工作成为大学教师的科研要求,尤其是在科研压力和科研考核的硬性规定下,相对于软考核的教学工作被教师们轻视,最终导致学生的革新精神疏于培养,革新实践疏于指导,使革新教育并没有真正成为大学内涵进展的主要内容。

四、大学“社会化”及其认识误区

大学的“社会化”,就是大学进展要适应时代需求,确立为全社会服务的思想,使其系统、功能、职责更加开放、完善,并渗透于社会变革、经济建设和科技开发等活动中,推动社会的全面进展和进步。
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教育,由于其性质、地位和作用使它在整个教育系统中与社会联系最为密切,为社会服务也最为直接。因此,必须坚持“社会化”的办学理念,既要主动适应和满足国家和社会进展的需要,与本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现实基础和进展需要相协调,又要坚持适良超前进展,超越现实,引领进步。在和谐礼会、革新社会建设中,大学应充分利用人才、知识、科技、信息等优势,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大力兴办知识型产业,更好地发挥大学“高新技术辐射源”和“高科技产业化基地”的作用,为社会经济进展提供知识和智力支持。
目前,一些高校在实践“社会化”办学理念时,同样有着两种认识误区,一是将“社会化”错误理解为教育商品化和市场化,或者担心大学会丧失其固有的纯洁环境,不敢涉足,或者单纯追求社会效益,迷失了大学的本体价值。诚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的社会化办学会带来相应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大学的“社会化”是在拓展“礼会服务”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本体功能与“社会化”的相互联系,既要积极适应社会需求,引导社会需求,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进展,又不能完全迷失于经济利益中,盲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而影响危害学校事业的健康进展。二是在大学“社会化”过程中重建设无批判。一些高校在创建大学科技园、推进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特别是为社会的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相对丁大学对社会的批判和建设的双重使命,则缺失了批判和人文精神的引导。大学的“社会化”服务更应凸显其在和谐社会与文化强国建设中的批判引导功能,弘扬先进文化和高尚品格,批判不合理、不健康、不文明的社会现象,进行前瞻性的礼会浅析调查,推动和引领社会的文明进步。
参考文献:
杨寅平,现代大学理念构建[M].北京:编译出版社,2005.
[南]德拉高尔朱布·纳伊曼.世界高等教育的探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礼.1982.
[3]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与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5]侯定凯,高等教育社会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李雅莉,以文化层面审视大学的和谐进展[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

6.(8).

(责任编辑:刘新才)
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