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作用

更新时间:2024-04-21 点赞:26246 浏览:12039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体现了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还明确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目标,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爱国主认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而人文素养教育的提高主要靠渗透、潜移默化,需要平时在每一堂课中、每一种学科、不同的环境中加予渗透,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呢?现对此理由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以创设良好的情境,渗透人文素养教育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进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看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和健康的体魄,以小树立起爱国、爱家,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这就需要教师的语文教学中直接或间接地渗透这方面知识。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是服务者。教师应为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创造条件:1、营造学习氛围。如为便于学生进行交流在教室的布置,学生的就坐上,可以打破传统的后排看前排后脑勺的坐法,4人或6人小组面对面而坐,甚至可以空出教室中间的大片“舞台”,给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根据喜好和需要,学生可自主选择合作伙伴,这样,彻底打消顾虑,便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2、创设学习情境。例如在阅读教学中,一段扣人心弦的新课导入,把学生带入那艰难的战争岁月,让学生自己去体验那环境的险恶、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坚强,以而受到教育和震撼;一处恰到好处的点拨,能使学生茅塞顿开,体验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一句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既明白自己的不足,又能感受到被肯定的荣幸。在口语交际和作文教学中,只有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学生才会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反之,如果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则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甚至会使学生失去说、写的兴趣。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因而应尊重学生的阅读爱好,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尊重学生的阅读见解,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尊重学生选择练习的方式,习题设计要新颖,形式应多样化,可写、可画,只要学生愿意做,尽管方式、策略教学论文不同,也会收到异曲同工之效,这样既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进展,又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以学生自主合作习惯,渗透人文素养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人文性,首先体现在价值观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策略教学论文。”
教师的任务是塑造人的灵魂。当今时代,我们倡导自主,更崇尚合作,因而教师除多给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外,还应经常适时地向学生“灌输”合作思想,让他们首先具备“合作“观念,然后才能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价值观,最重要的体现在课堂评价上:首先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公正、公平、明确,好就是好,有不足之处也应采取既不让学生难堪,又能让学生明白解决理由的策略教学论文,不能含糊其辞。其次是学生对学生的评价。现在的学生自主权大了,课堂上老师常常会问:“你们认为他读(答)得好吗?“而评价者往往会说”好“或”不好“,这样捧上天或一棍子打死的评价是非常不实事求是的,也是非常不科学的。因而,教师应教学生学会 倾听,使学生能耐心地听完别人的回答,并能做出正确的评价;应教学生学会赞赏和表扬,不能挖苦和吹捧,要善于以别人的发言中吸取有益的东西,找出自己的不足,采他人之长补已之短。

三、心学生的审美情趣,渗透人文素养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修改和健全的人格,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德、智、体的和谐进展。”
美无处不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家文化博大精深,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而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课文更是文质兼美,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因而新课程指导下的教学应转变初中数学教学论文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注重读写训练,忽略引导学生挖掘文中“美”的教学策略教学论文,不仅要引导学生发现美,还要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内化美。如对写景类的文章,不仅要引导学生通过读感受美,还要通过画再现美,对写人的文章,可通过表演现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品质美;对古诗的教学可通过演一演、画一画、吟一吟,再现古诗的意境美、韵律美等。另外,感情朗读,也是感受、欣赏、再现美的通用的重要策略教学论文。
总之,只要我们深刻领会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人文素养,学习语文的重要量和实效性才能得到体现,并在语文教学中加以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素养的教育和熏陶,学生的人文素养就能逐步得到提高,真正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