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诗词教学

更新时间:2024-02-08 点赞:10488 浏览:4516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古典诗词一直闪耀着灿烂的光芒,无数名篇佳句一直流传至今,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融饱满的情感、高超的艺术、丰富的想象、精美的语言于一体,古典诗词对我国文学的进展有重大影响,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无不与古典诗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古典诗词中,辛弃疾的词赋(以下简称“辛词”)以豪放的风格、英雄的气概和优美的文字独树一帜,影响和激励了无数后人。
《语文新课程标准》夸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熟悉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聪明”。站在新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样一种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民族文化的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得以发扬光大。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着重以辛词为例,就古典诗词的教学策略作些探讨,以期对辛词以至古典诗词的教学有所裨益。

一、以教学内容上谈诗词教学

诗词内容是我们学习掌握诗词的基础。然而,内容的把握,决不应停留在对字词的一般理解上,而应联系作者生平、诗词背景、诗词题目,乃至深入诗词形象,唯有如此,才能对其内容有一个立体的较全面的把握。

(一)了解作者身世,正确把握诗词的情感

朝代的不同、国力的差别,往往会影响作者的艺术风格,乃至形成相应的诗词流派,表达类似的思想情怀。了解朝代乃至某一时期的特点,就会对诗歌的总体风格有了一个宏观上的了解,解读诗人的思想情感就有了一定的基础。学习欣赏辛词,我们就必须了解以下基本信息:辛弃疾(1140—1207),以小生长在金兵占领地区。其祖父辛赞,经常对他进行抗金复地、洗雪国耻的教育。20岁那年,他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投奔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为耿京掌书记。后归南宋,曾任建康府(今江苏省南京市)通判,知滁州(今安徽省滁县),提点江西刑狱,湖北转运副使,湖南安抚使,江西安抚使等职。在历任地方官期间,重视进展生产、练习军队,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体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因此受到朝廷当权者忌恨而被罢职,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近20年,中间虽短期出任福建安抚使等职,但很快又被罢免。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他的词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体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和实现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

(二)掌握诗词背景,正确把握诗词的主旨

古典诗词间隔现在的时间比较久远,学生在阅读时难免会有些障碍。课文中固然有一些注解,但有的注解过于简单,还不足以使学生充分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一般都需要对作者作些补充先容,这对把握诗词的整体内涵及体现手法都有很大的帮助。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本词是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作者在赣州任江西提点刑狱(主管司法与监察并兼管农桑)时所写。作者途经造口,见景生情,由郁孤台下的江水联想到当年逃难人民的血泪,想到沦陷的中原,禁不住产生了山河易主却无法收复的悲痛。这首词蕴藉地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团体屈辱求和这一错误政策的不满,抒写了他关心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上阙以江水落笔写怀旧之情。作者着眼于四十年前金兵侵扰江西时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并由此联想到沦陷的中原地区长期未能收复,曲折地揭示了南宋统治团体的腐败无能。“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形象地反映了作者的这种心情。
下阙即景抒怀。“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体察细腻,感受深刻,构思新奇,意境开阔。这两句说明,青山可以遮断人们的视线,但却阻拦不了人们对中原沦陷地区的关怀与想念之情。暗示南宋统治团体可以设置重重障碍,把祖国分裂成南北两半,但却无法阻挠人民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末尾两句以鹧鸪的悲鸣反映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①

(三)品味诗词题目,正确把握诗词的韵律

词的“题目”一般由两部分组成:词牌名和题目。“词牌名”决定了词的格式、韵律等,题目反映词的主要内容。有些老师和学生在浅析诗词时,往往直奔诗句而忽略诗歌的题目,实不可取。词牌与题目同词的整体内容联系密切,不可忽视。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山河,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平常巷陌,人性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在这首词的题目中“永遇乐”是词牌名,有平韵、仄韵两体,往往抒悽怆悲凉之情。此调系仄韵,上、下篇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字;韵脚读得响亮,其后又有稍长停顿,层次自然清楚。
标题为“京口北固亭怀古”,题眼在“怀古”。京口,即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北固亭是京口(镇江)名楼,登楼可望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可以想像,辛弃疾在京口期间,肯定不止一次登楼,登楼之时,定有几多感慨存诸心中,蓄积起来,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吐之为是词。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辛弃疾在京口任镇江知府时年六十五岁,登临北固亭,感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四)品读句子内容,正确把握诗词的含义

品读诗词句子的具体内容,就是要读懂句子本身的意思,然后再进行想象与联想,使之在脑海中形成立体的形象。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这首词怀念的是孙权,类似苏轼怀念周瑜。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是问答句,先问后答。即前一句提出了“何处”,后一句回答“北固楼”;“望神州”,所见之处是“满眼风光”。但“满眼风光”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此时此刻,作者眼中心中只有北固楼,以及由此触发的满腹心事。这样的句式夸大了“何处”。跟下面“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和“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几个句子的句式一样。
“不尽长江滚滚流”,是说千古兴亡事总在那里变化着,而只有长江滚滚流,永远不变。此外,这句话出自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辛弃疾用现成的句子放在这里,很合适。“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是问答句,“不尽长江滚滚流”是人家的话;这跟下面“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是问答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又是人家的话对衬起来了,对得很好。
“天下英雄谁敌手”也隐含着一个典故。据《三国志·先主传》载,曹操曾经对刘备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使君,指刘备。)这里辛弃疾运用原话,再加上孙权,成为三人。
“年少万兜鍪”,这句话为什么不说一万个士兵,而说万兜鍪呢?这就是以物代人,由于士兵的特点,除了战甲以外,头盔也是特点之

一、所以拿头盔当士兵。这样写非常形象。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