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更新时间:2024-02-26 点赞:23571 浏览:997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要关注学科目标,更要关注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目标,即关注课堂上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时内心的灵动,关注学习时呈现出的态度与责任,包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科学严谨的求知态度、宽容合作的人生态度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有效的统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合作;探究
语文是一门内涵十分丰富的人文学科。语文之所以布满魅力,就在于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及解读语文的灵活性与不确定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是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策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考虑和设计的。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应只停留在“知识”“技能”这个技术层面上。语文要关注学科目标,更要关注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目标,即关注课堂上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时内心的灵动,关注学习时呈现出的态度与责任,包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科学严谨的求知态度、宽容合作的人生态度等。语文课除了要落实课堂上学会了什么,还要思索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会学了没有,有没有领悟基本策略,掌握一般规律。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一系列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有效的统一。

一、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

传统教学中,老师是主宰。上课时教师满堂灌,学生埋头记,课后死命背,可结果往往是老师口干舌燥满头汗,学生满肚苦水,收效甚微!事实上,课堂应当成为师生同等对话的平台。语文学习应当夸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介入、探究和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解难中学,应当是语文教师的首要职责。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例如,在讲《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时,由于这一课在内容与语法方面都不难,我就大胆地放开,把全班分成四大组,每组推选一名同学为大家讲解这篇文章。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查资料,探讨时代背景,知识的延伸迁移,甚至讲课的语气、语速,都考虑到了。讲得出色,其他同学听得也认真。教学效果特别好。在内容浅析的透彻性上,比我把握得还要好。这节课还有两个好的影响是我当初没料到的:①班里的探讨性学习的氛围空前浓厚,能够主动去学习、思索;②班级比以前团结了,由于通过共找资料,共同备课,大家都熟悉到了合作的重要量,这不仅有利于班级的稳定与进展,反过来更推动教学论文了学习。

二、通过不足质疑,激活潜在主题意识,解放学生心灵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质疑(提问)至关重要,传统教学中教师要在一节课中提出很多不足,大不足中又包含很多的小不足,在提问学生时也是一问一答式,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疲惫不堪,教师也口干舌躁,教学内容也问得支离破碎,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我想若要打破这种局面,教师就要善于归纳和提出不足,根据课文的重难点,设计主导性的不足。且不足不宜过多,宜包含广阔的思维空间,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在激趣、探究和操练中推动教学过程。
如我在教学《愚公移山》时,在通读并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只提出一个不足:愚公移山困难重重,那么愚公是否应选择“搬家”?此不足一提出,课堂顿时喧闹起来,每个学生都刮起了“头脑风暴”,很快形成两派,在双方交战中学生的思维激烈碰撞,有的学生以为“移山”并非明智之举,迁移更具有眼光和魄力,这些见解不乏新意,我充分肯定了这一看法,但是我必须明确肯定《愚公移山》寓意的真正价值取向,即弘扬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在探讨此不足的过程中,学生对文言语句已有了深刻的理解,情节也得以梳理,人物也有客观的熟悉,可谓有“牵一发而动全篇”之效。我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避开了不足多、散乱的弊端,也避免了教师的讲解对学生思维的束缚,以而引发了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索和探讨,课堂便成为一种多元的、布满生气的交流对话。
总之,作为一名新课改的语文教师必须以更新理念入手,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改善我们的课堂,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符合时代进展的要求。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