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四个”做好高中语文必修课教学

更新时间:2024-02-28 点赞:12089 浏览:4807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以为在对高中语文必修课教学中,要处理好四个联系,即整体把握课文与局部切入浅析的联系;对课文的基本理解与多元解读的联系;作文观点正确与感情真实健康的联系;语言表达基本功与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的联系
【关键词】高中语文必修课教学联系探讨
随着高中新课改的推进及高考的要求,如何上好必修课是每个教师关心的话题,通过两年多的课改实践,笔者以为上好语文必修课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联系。

一、整体把握课文与局部切入浅析的联系

语文新课程夸大阅读的整体性,在目标中特别夸大“以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关于文学作品的教学倡议也提出“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感情的整体感知和把握”。这是基于阅读鉴赏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的特点而提出的基本原则,是符合阅读鉴赏基本规律的总体要求。由于以往阅读教学中普遍有着着肢解课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不良倾向,这一夸大具有现实针对性。但同时我们也要防止不能捉住课文的重点,不善于以局部指向课文整体,将整体把握变成大而化之、排挤立论的倾向。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处理好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联系显得十分必要。
在处理整体把握与局部切入浅析的联系时,也要考虑到不同文体的特点。就像课标所指出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的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不同文类(实用类、文学类、论述类)和不同文体的课文,特点不同,教学的切入点往往也不同。

二、对课文的基本理解与多元解读的联系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课标明确将“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作为培养阅读鉴赏能力的重要目标,要求学生“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判定,努力以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这就意味着要珍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给他们开放、自由、多元的精神空间,使他们拥有寻找不足答案的现实可能性。学生有了阅读个性,课堂上就会形成对话情境,就会出现共鸣、争鸣、交融、存异等状态。这是语文课必须坚持的大目标,没有这样的目标追求,培养一代人的革新教学论文能力就无以谈起。
必须指出,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应该以文本基础性内容的内在逻辑出发,按照它所内涵的可能性来创造。课标规定的“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即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意图,是实施阅读教学的条件。阅读是对话,对话有着于文本与读者之间,同时受着读者和文本的双重制约,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文本的确定性是对话的条件之一。以文本方面看,它有作者设定的特定空间,有自觉的创作意图,是具有某种确定性的,或者说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对它的理解还是有正误、是非之分的,要防止对文本的任意解读或明显的误读。对文本的内容、形式、语言运用、个性特点,可以多层面多角度理解,答案可以多种,不必夸大“唯一”,但正误、是非,要组织学生辨别清楚,对学生明显的常识性错误尤应指出。任意解读和误读,都不是真正作用的创作性阅读。教学中还应避免把非语文的内容带进语文课,用游离于语文本体以外的生活和实践来代替语文。

三、作文观点正确与感情真实健康的联系

关于“表达与交流”的学习目标,新课标夸大学生的感情真实健康是第一位的。这相对过去大纲在作文教学方面只笼统要求“做到思想感情健康,内容充实”,显然更为突出地夸大了对学生作文的真实性的要求。课标“教学倡议”也指出,“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谎言、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
所谓“真实”的写作,指作文是学生自己写的,所表达的情感与学生自己真实体验到的情感一致,所表达的思想与学生自己达到的思想熟悉一致,所反映的生活世界与客观实际的生活世界一致。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用表面的“观点正确”、“立意高”,牺牲了学生作文的真实性,导致学生作文的成人化等倾向。我们以为,感情真实健康才是学生作文的底线。
但这不即是说,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放弃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可以迁就学生在作文中表达出来的错误思想。我们以为,写作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的过程。课标根据新的理念,界定写作“是熟悉世界、熟悉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而不是一系列写作知识和论述的堆积,或单纯写作技艺教学论文的演练,所以特别夸大“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介入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门,激发写作”。这样,自然就把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成了引导学生具备健康的写作心态和良好的写作状态,在写作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

四、语言表达基本功与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的联系

新课标夸大有个性的表达,鼓励有创意的表达,这与重视语言表达基本功并不矛盾。
首先,表达与交流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实际的表达交流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课标“教学倡议”中所说的:“写作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进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展创造性思维。”写作教学要重视表达实践,把力气花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实际能力上,夯实观察生活、体验情感、搜集素材、调整思路、遣词造句等表达的基础;不要过多传授写作知识和论述,而只需在写作过程和关键处适当点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