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教学对策,让语文课堂布满生命活力

更新时间:2024-04-18 点赞:4647 浏览:120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进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进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别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使教师的学生观、课本观、课程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教师们焕发了生命活力,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关键词语文教学;认知水平

一、重视学生认知水平,让文本走进学生心里

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的理念,鼓励开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课文编写者提供了很多拓展延伸的练习设计和活动设计,语文课堂上学生自由讨论、畅所欲言的场景也屡见不鲜。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只是个例子。”对文本进行由此及彼的延伸拓展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公道适中。否则,不仅会使语文课变成其他科目的课,还会使课堂教学与文本背道而驰,严重曲解作者意图,影响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比如我在教学《醉翁亭记》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请学生分别按原文和去掉“也”、“而”字来朗读课文,以体味文章以容闲适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当时的心境。我的设计意图是明显的──肯定作者的语言风格。但课堂上第一个发言的同学就来了个对立面:我不喜欢作者用这么多的“也”和“而”字,罗嗦拖沓,一点也不适合我们青少年活泼好动的性格。学生的这一看法显然有道理,但同时也说明他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怎么办呢?当时我提出了一个不足给大家思索:为什么这位同学和作者的看法有不同?不足提出后,大家兴致盎然,议论纷纷,一位同学很快就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由于二者的年龄不同,所处的社会环境、个人的经历不同。一语道出我心中最想说的话,于是我顺水推舟,明确告诉学生这种语言风格更适合表达作者当时的心境──郁闷中有轻松,欣慰中有遗憾。这样就很自然的引入下一教学环节:作者的内心情感是如何体现在文中的?课堂上的这一插曲非但没有影响教学效果,反而让学生更贴近文本,真正走入了文本的内在层面。这就是尊重学生认知水平的结果。

二、用革新教学论文搭建阅读教学的“领奖台”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革新教学论文能力的学生,因此,用什么样的学习策略去指导学生,就成了不足的关键。在阅读课文后,我常常让学生结合所读的内容,陈述自己的思想感受,说说自己对课文中人物和事件的态度。通过讨论,让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以而培养和进展创造性思维。新编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给我们提供了引导学生展开求异思维的好机会。清代彭端淑的《为学》,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写给子侄们看的。目的在于教育他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学有所成,这是针对学习上轻易产生的畏难情绪而说的。和很多文学作品一样,《为学》也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因此,读者必须通过作品中有限的语言去感受作者“十分”的专心,甚至超出这“十分”,才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学习本文时,我鼓励学生以多角度探究,大胆革新教学论文,以中悟出道理。学生果然有创意,不仅悟出:事在人为,只要主观努力,难事也能变成易事;勤能补拙,只要志向坚定,刻苦勤奋,一定会学有所成。还悟出:沉迷于幻想,崇尚空谈,终极一事无成,切不可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人不可貌相,不要低估别人的气力……诸如此类,无不是学生勇于革新教学论文的结果。

三、演绎情境感受真情

新课标的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较紧密,又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表演性,针对这样的课文,我便及时转换角色,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采取指导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在编和演中学、在学中编和演。而对一些离学实际生活较远或者说学生没有过课文中提供的类似情感体验的课文,我则是旁征博引,采用讲故事、谈感受的形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推动教学论文其情感体验的形成。以《土地的誓言》为例,在教学《土》的时候,考虑到现在的中学生较少有过课文中的情感体验,我在浓墨重彩地先容完课文的写作背景之后就调动了记忆的所有内存,采取讲故事的形式,围绕课文主题,或正或反、或古或今、或中或外,娓娓道来,学生在静静地聆听过程中思维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我所预设的情境,逐步感受了作者的真情。最后,这样两堂课上下来,不仅契合了新课标的要求,而且收到了比预期的还要好的教学效果。

四、走向社会,使学生在实践中“用”语文

学生的学习,大多必须以其生活体验为基础,因而应该夸大在自然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比如让学生找找身边的不规范字,为身边的实物写广告词,有的同学在给保护小草拟广告词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小草在睡觉,请以旁边绕”;有的同学给喜良车行设计了这样的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喜良车”……让学生在生活中用语文,积累语文。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是与人的生命共存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中有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挖掘。老师要转变观念,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用情境教学法充分调动、挖掘和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用于漪老前辈的话来说就是:“传之以情,以情”,在这样一个情感的互动和体验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情感审美和情感接受,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教学的设计还得以教材和新课标的角度出发,以学生角度去考虑,以课堂效果为准绳,做到因文而异、因生而异,既重形式,更重实效。而这,正是需要我们努力去探讨和探讨并把其成果上升到论述和教学规律高度的工作。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