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体验式阅读教学三法

更新时间:2024-02-12 点赞:5386 浏览:185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课堂是情感交流的平台,是个性飞扬的舞台,是聪明闪光的窗口,也是阅读体验的阵地。21世纪是一个体验的时代,自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的阅读方式有了新的变化,慢慢地以听讲为主的方式让位给了体验的方式。关于体验一词在《新课程标准》中出现频率是很高的。譬如,总目标第七条中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同时也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以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迪。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体现力的语言”。由此可见,阅读教学是以学生自主审美体验的实践活动,是学生自身个性化的阅读,而非教师的一叶遮百树的方式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进行体验式阅读,让他们读出真切的感受,而不能再用教师的阅读来代替学生的阅读。
然而,“体验”是内隐的直觉感受,是一种心理过程,看不见摸不着。如何才能帮助学生进行体验式阅读?在20余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摸索了“三读”教学法:写读、议读、品读。

一、写读——写出感受

初读课文,我们要把握整体感受。这种感受就是阅读者在没有受外界任何影响的情况下,与文本初次对话时产生的原始感受。固然这种感受往往是肤浅的杂乱的,但它们是阅读者独特的体验,应该引起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我把写出初读感受作为一个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
比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前,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并当场写下感受和疑问。学生原始体验因其个性化而与众不同,众多学生的独特体验集中起来,形成了如下丰富的感受。
1、这是一篇布满紫藤萝花香味的文章,藤萝像瀑布一样,慢慢地流进我的心底,给人舒适的感觉,令我沉醉,令我怡然。
2、“我抚摩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明明是一朵小小的紫藤萝花,哪里是什么船?可作者为什么偏偏说它张满了帆,并且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呢?
3、我觉得生命就像花一样,有的开得辉煌灿烂,有的开得伶仃稀落:花的凋谢,就像生命的终结。作者的心上有很多焦虑和悲痛,可当她看到紫藤萝花的刹那,原先的悲痛和焦虑都化为了宁静和喜悦。
4、“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迷,手足情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生死迷,手足情”又指什么?

5、“香气似乎也是紫色的,梦幻一般”,为什么香气是紫色的,难道气味也有颜色吗?

可爱的学生们确实在用“心”倾听课文,感受是如此细腻!他们发现的不足竟然涉及了词句的品味,主旨的探寻,背景的叩问,修辞的作用等众多方面。这些丰富多样的初读感受真的成了打开精读课文之门的钥匙。

二、议读——议出感想

议读就是指在学生初读感受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做到有读,有议,有反驳,有争辨。当自己的见解得到同学们的肯定时,学生便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当自己的见解遭到同学反驳时,会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思索。这种喜悦和思索,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做到面向全体。如学习《羚羊木雕》一文,我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文末的结句“这能全怪我吗?”进行讨论。怎么讨论?全班分甲、乙、丙三个小组,甲组代表父母,乙组代表“我”,丙组代表万芳。
三个组,先议论父母作法的对错。通过议论父母做法的对错,提高对人格的熟悉。让学生熟悉到,父母既然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孩子,就应当尊重孩子转送好友的权利。就算是礼物太重,赠予不妥,也大可不必“十分严厉”“不可抗拒”地要求孩子“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同时,还要熟悉到,父母这样做的后果是严重的。孩子觉得做了一件“对朋友后悔的”的“多么不光彩的事”,“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孩子的伤心就伤在自主权被否定,诚信被破坏,人格遭到损害。
再议论诚信的价值。通过议论诚信和木雕哪样更珍贵,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文中的父母显然以为后者更重要,在他们眼里,羚羊木雕是以非洲买回来的名贵工艺品,是送给孩子的珍贵礼物,不能转送他人。而在“我”和万芳的眼里,诚信犹为珍贵:“我”把羚羊木雕作为友谊的信物郑重地送给万芳,父母逼“我”要回来时,“我”“哭喊着‘不’”,要回来后担心的是万芳“不会再跟我好了”。万芳在责怪我的行为后,又去追我,表示“咱俩还是好朋友”。在他们眼里,是否拥有羚羊木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友谊和诚信。
最后议论怎样处理我与父母之间的联系。通过议论如何处理我和父母之间的联系,学会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羚羊木雕毕竟是父母以老远的地方给自己特地买回来的,而且不菲,它寄寓着父母的一片爱心,送人前,应同父母商量,征得他们的同意。当父母逼迫自己去要回,应该向父母吐露跟好友之间的深情以及这样做的后果。而父母应尊重孩子的自主权,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尽管不舍得,也绝不能逼孩子去要,宁可爱里受点损失,也不能伤孩子的心灵,同时教育孩子,真正的友谊是用真心、真情浇灌而成的,不是用珍贵的礼物来维系的,既维护了孩子的诚信,增加了孩子的见识,又跟孩子沟通了思想,增进了理解,深化了感情。

三、品读——品出感悟

意味深厚隽永的作品,往往涌动着生命的妙谛,是血与肉、形与神的有机结合,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就为读者提供了解读的契机和想像的空间,要求学生反复阅读作品,见微知著,在作品的隐约朦胧处、虚中带实处、大道多歧处、内涵闪烁处、容量外溢处……向作者靠近,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学生只有专心灵感受作品,才能悟出其滋味、悟出其气味。
例如学习《孔乙己》一课,我们应当引导学生走进咸亨酒店,调动学生的感觉去触摸、感悟孔乙己的全部不幸——那站着饮酒而穿长衫的特殊身份,那满口“之乎者也”的迂腐语言,那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的辛酸卖弄。只有学生和孔乙己一同身受其苦,心感其悲,才会对孔乙己自欺欺人、自命清高、麻痹不仁的浑噩生活体验入微——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阅读中,学生的悲悯、同情、愤怒等心灵感悟被激活了,作品中慧心巧思的营养被汲取了,语文机智和语文能力也因此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又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很多人会背,却不深究它是否公道。《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却用“走近”“对话”的方式实践了一次心灵感悟:诗的好处有心里说不出的意思,想去却是真的,又似乎无理,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也找不出来。香菱学诗应该给我们语文老师以启发,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像黛玉教香菱那样,让学生贴近作者进行对话,提高独立阅读和驾驭语言的能力,通过对话满足理智、情感等方面的精神需求。
文学作品是形象、意境以及作家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的载体。教学中可以用诵读吟咏、静思默想、体察咀嚼及设问、提示、诱导、浅析、描述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引导学生透过语言表象,体味情感,进入再造想像的天地。学习的《沁园春·雪》,教师和学生满怀地诵读:“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学生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幅壮美的画面,想像着自己超越时空的限制,进入到所描绘的意境中,以而为领袖的豪迈气概、旷达胸襟所折服。这时,学生的心灵感悟真的被唤醒了,其精神境界由此得到了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倡议》中说:“孩子不仅用聪明,而且用整个心灵来感知四周的世界。”语文阅读教学应当很好地捉住心灵感受这个突破口,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使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何文,语文教研员,现居湖南安仁。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