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刍议

更新时间:2024-03-22 点赞:6339 浏览:215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点在新课程标准中曾经反复夸大。那么,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以为,可以以质疑、鼓励、探究三方面去具体实施:

一、在质疑中培养

学贵有疑。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地质疑,在质疑中发现不足,解决不足。假如教师能在教学中经常地运用质疑法让学生对所学提出疑问,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质疑的习惯,也就会渐渐地学会创造性思维。学习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朗读之后,我让学生提出不足。大家对这首诗的意象提出了相左的看法,有学生说,这首词既写明月、惊鹊,还有清风、鸣蝉;既写稻花香味,还有一片蛙声;既写稀疏的星星,还有溪桥和茅店,为什么写那么多呢?有的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说写了那么多,不知道作者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看来全词比较乱。写景到底是不是多了?全词是不是乱了?带着这些不足,我请学生再去反复诵读,体味个中内涵,要求前后桌联系题目讨论,然后全班进行探究。通过大家质疑、合作、解惑,学生终于明白了。有个学生这样谈心得:由于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怡然自得居然忘掉了路途远近,所写景物全是词人夜里所见。有学生说,这说明词人当时心情愉快,行走在丰收景象的山路上。有学生甚至创造性地回答出,正由于作者沉醉在前面四句所写的景物里,才会有“路转溪桥忽见”的惊奇和喜悦。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不少学生对古人曾经说过的“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这句话理解更加深刻。

二、在鼓励中培养

学生是需要鼓励的,由于每个学生都希望能获得成功。在一个不断鼓励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的体现、发散思维都会得到增强。鼓励并不需要太多话语,在课堂上,一句“你的答案超过了我原来的想法,很有新意”,或者是“你的作文说明了读书能明智,希望你能继续坚持”等等类似的话,这些恰到好处的鼓励可让学生甜入心扉、久久不忘。有次作文,题目是《那天,我好兴奋》。我对学生提出了一点要求:凡是布局有新意的一律打满分。作文收上来一看,不少学生都在布局上下了工夫。有的前后呼应,有的用了日记体,有的运用了小标题。不仅如此,还有的学生除了在布局上精心设计外,还留意到了取材的新奇、语言的优美、主题的升华。对于这些学生,我一律给予满分。还在他们的作文本上写下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固然这样批改,教师累了点,但是这样做对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由于这是鼓舞、是兴奋剂,学生下次作文的动力就在这儿产生。

三、在探究中培养

新课程标准夸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合作探究则是迈向创造性思维的必然关口。以某种作用上讲,没有合作探究就不可能有创造性思维。冰心有首诗《母亲》:“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我先让学生朗读,然后告诉学生,这首诗明白如话,大家一起来探究。有学生马上提问:“心中的风雨”指的是什么?通过讨论,大家一致以为指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坎坷曲折。接着有学生提出,这首诗运用了比喻,有学生马上反对,说是运用了类比。有人说诗的主旨是歌颂母爱,有学生补充,如此短小的篇幅,却能热情地歌颂了人类最伟大的母爱,诗的语言凝练不能不说是一个特点。还有学生指出,两个“躲”字重复使用,充分说明了母爱是温暖的、安全的,是避风的港湾。有学生说,“呵”字,在这里应该读成“啊”,要读得情绪饱满、感情充沛、思念中怀有感激和幸福。总之,通过读读议议,通过合作探究,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较好地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当然,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策略远不止这些,这仅是我常用的三种。实践证实,效果不错。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