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 让语文教学灵动起来

更新时间:2024-03-15 点赞:20835 浏览:9374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教学可以鉴戒古代罗马诗人贺拉斯提出的“寓教于乐”的主张,让语文教学在趣、情、美、诱的愉快气氛中乐起来、美起来、动起来。
关键词:寓教于乐;语文;灵动
“寓教于乐”是古代罗马诗人贺拉斯提出的主张,旨在说明文学在发挥它的社会作用时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重要特点。语文教学同样可以鉴戒该主张,让语文教学在趣、情、美、诱的愉快气氛中乐起来、美起来、动起来。

一、多种形式的激趣,让课堂活泼生动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满足、愉快、喜爱的情绪,他们才能愿学、乐学。正如心理学家探讨的那样:兴趣和爱好是一种同愉快情绪相联系的熟悉倾向和活动倾向,它能推动人学习科学知识、追求真理,进而形成熟练的技能和技艺教学论文。可见,乐趣对人的认知和学习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过度的兴奋也会给学习带来干扰,这个标准需要老师掌握好。有时还要适当的紧张度,这对提高效率、增强竞争能力有积极作用。
《桥之美》是一篇说明文,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作者站在画家的角度诠释了桥在绘画中的作用,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读着这篇文章,一幅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在眼前:芦苇摇曳、石桥纵横、细柳飘丝、长虹卧龙,像朦胧的幻梦、缥缈的歌声,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这样的情景单靠教师一人的想象就会显得苍白无力,于是我让学生动起手来把自己头脑里的想象用笔描绘出来,并让一两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来,画完之后给同学讲解之所以这样画的缘由,再让其他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学生们兴致都很高,尽管好多学生的绘画技艺教学论文不是很好、描述不是很流利,但都能把自己心中所想以及所感用绘画加以形象化、用语言加以直观化。这不但有助于感受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优美情景,更能使学生把新学的知识加以迁移,进而得到巩固。课后,好多学生把自己的画拿来让我看,并饶有兴趣地给我讲他是如何想的、怎样画的。实在,学生此时已经真正地融入自己的绘画之中了,真正地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二、热情洋溢的入情,让课堂布满新意

逐日三尺讲台、一方黑板、几页课文,确实轻易让人觉得单调乏味。怎样才能让学生对每节课都保持浓厚的兴趣,集中留意力,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呢?每堂课都巧设开场白、用热烈奔放的导入新课是一大关键。好的开场白,往往高度浓缩了一节课的主题,体现出教师在这堂课中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风格。它不仅能丰富课堂内容,而且可以拉近师生间的间隔,对学生也是很好的启迪和教育。
“文章不是无情物”,学习时需“披文以入情”。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假如上课时没有,缺少对所学内容的热爱,不能随其悲而悲,随其喜而喜,随其感而感,这样的课自然就会淡而无味,教学目能否的完成也成不足。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开始总要想方想法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思想上的共振,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全班都活起来。教学中,教师则随教学内容的推进,不时地转变教学策略,把学生的感情不断激发出来,使他们能始终感情饱满、有滋有味地进行学习,让教师情、学生情、教材情始终充盈于课堂。假如教师面无表情,毫无,整个教学进程平平淡淡,就会出现课堂气氛烦闷、学生情绪淡薄、教学效果低微的结局。可见,感情投入多少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巧妙的开场白再配以教师精确、简洁而生动的语言表达,可以使每节课都是新的。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留意力和求知欲,营造出一个融洽的学习氛围,时间长了,连教师自己也会在这种创造性的劳动中感受到教学的乐趣。

三、心领神会的品读,让课堂蕴育神韵

假如说语文教学是洋溢人性中感情光辉的一个平台,那么,阅读能最直接触摸文本中丰富的情感世界。所以,我以为语文教学应在指导学生品读文本上下功夫,切不可以讲代读。
真正的阅读是需要品味的,只有品味作品意蕴,才能解读其含义,感受其神韵,以而达到灵犀相通、心领神会的阅读境界。要使学生产生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文学修养,就一定要认真品读教材中的文本,尤其是其中的一些美文,大都承载着真善美,让学生通过品读去开掘、去感受、去传播、去发扬。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一篇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以美学角度看,其意境清新淡雅,语言瑰丽动人,结构缜密精巧,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好教材。教师把美的教育贯串整篇文章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把音乐和图画引入课堂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感知美、理解美、品味美、鉴赏美,帮助学生感知荷塘月色这一整体形象给人的美感,深刻感受作者所精心设计的舒适、淡雅、高洁的理想境界。咬文嚼字地具体点拨文章优美、质朴、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欣赏全文那浑然天成、如行云流水般的、毫无斧凿痕迹的结构美。通过品读,指导学生感受到朱自清那幅朦胧静美、带着淡淡喜悦与哀愁的水粉画,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作者借妙喻、用音韵所传递的情绪。通过这样入情入境的品读,让课堂蕴育美的神韵。

四、质疑问难的诱发,让课堂彰显聪明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去思索不足,才会有所进展,有学习的。苏霍姆林斯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探讨者、探讨者的固有需要……”因此,在课堂上采用质疑的策略诱发学生探究不足的兴趣与积极性,可以让课堂彰显出聪明。
《爱莲说》一文仅119个字,文字也不艰深,然而寓意匪浅。讲授这一课时,可把重点放在章法和作者思路上去引导学生思索,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在老师的诱导下,学生通过探究把握了入题、引出、铺题、点旨到铺垫收笔的思路,弄清了衬托、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在不知不觉中领会了主旨,受到了教育,留下无穷的余味。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