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言语性论高职语文教育教学原则

更新时间:2024-04-08 点赞:23758 浏览:10768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的实践性体现在听、说、读、写的练习上,而听、说、读、写的能力运用却广泛深入到文学、教育、艺术、科学等各个文化领域。可以说,语文能力是其他一切能力提高的基础。以这个方面来说,言语实践性原则是高职语文教育教学原则中的重中之重。
语文界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基本达成共鸣,教学效果却千差万别。其理由就在于:有人教的是语言,有人教的是言语;前者重在知识,后者重在实践。事实证实,通过语文知识练习而达成语文能力,是十分困难的。由于能力不能传授,它不属于认知范畴,而属于实践范畴。只有亲历,才有提高。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④语文教学的言语实践,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语感上,这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语”为言语,“感”为感觉。语感就是在言语中感受言语。但“感觉”不是“东西”,也不是知识、观念、教条,因而不能给予,不能灌输,不能强加,也不能移植和粘贴。比如冷暖的感觉,你不能命令谁感觉到冷或暖,而必须承认、尊重人作为感觉主体的地位。⑤语感作为语文能力的核心,就必须来源于自己的亲历,任何企图绕过亲历而获得语感都是不切实际的。
提高言语的感受能力,应以以下一些着手。首先,要对言语观察、涵咏和体悟,切忌走马观花。对言语的正确把握还决定于对言语的正确选择。没有言语,语感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有什么样的言语,就有什么样的语感。“要想创造一个人对茅台的味觉,就必须让他亲口品尝茅台,……同理,一般的言语只能创造一般的语感,只有优美的言语才能创造出优美的语感。”⑥为此,有人提出“学习‘精粹语言’奠定学生语言及文化功底”的倡议也不无道理。⑦“精粹语言”,指的是形式精美凝练,文化内涵丰实的言语形式。通过对其学习,能得到传统文化精华的滋补,以而快速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其次,对言语形式的感受,要始于形式终于形式。以言语形式入手,经过言语内容,再由言语内容来体察言语形式。言语形式变了,言语内容也就变了。再次,感受言语要留意部分与整体的联系。系统论以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既对立又统一。故感受言语形式既要以部分着手,又要以整体着眼,往来于整体和部分之间,才能加深言语形式的感受。最后,语文教学要达到创造语感的目的,还必须多给学生言语实践的机会,绝不能越俎代庖。要想做到这一点,一个最有效的办法是言语学习生活化。
高职语文实施实践性原则具有得天独厚的上风:第一,语文的言语性最具有实践性,听、说、读、写的练习过程本身就是语文能力提高的实践过程。第二,高职言语实践性学习材料十分丰富,大多数教材的内容着重突出了现实性,即突现了高职高专的运用性特点。第三,高职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实训实习的时间不得少于总学时的1/3,这为高职语文实施实践性原则提供了保证。
总之,高职语文教育教学只要在掌握全息性原则和整体性与层级性相结合的原则基础上着重对学生进行言语实践,捉住一切实践的契机,“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就能达成高职语文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注释]
①李维鼎.语文课程初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351.
②唐彪.读书作文谱[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92.
③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317.
④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332.
⑤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407,428.
⑥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407,428.
⑦邹贤敏.打开“学习语言”的大门[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35.
[参考文献]
潘新和.语文课程性质当是“言语性”[J].中学语文教学,2001(5).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