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之我见

更新时间:2024-02-15 点赞:30827 浏览:1429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这个学期,我们语文教研组开展了“优质课”评选活动,我作为语文教研组组长,认真参加了每堂课的评选。通过所有语文教师上课的情况,我的感受很深。我觉得老师们为了上好一堂语文课,在课前准备、课件制作、课堂形式等方面都作了大量的工作,也基本体现了课改下的课堂教学目标,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总体来说有些不尽如人意,那就是太注重语文工具性的一面而忽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以而脱离了教学中知识及学习所蕴涵的文化精神。具体体现在以下一些:
(1)把语文知识的掌握视为反复的练习和死记硬背的结果,忽视了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求知欲,探讨品格等,例如,某教师在教学《会飞的乌龟》时,只注重叫学生读课文,最后在课堂上背课文,却没有联系课后的两个思索题:“乌龟掉下来会想些什么?”“它还想飞,请你为它想想办法。”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探讨:“想飞的乌龟是可怜、可笑、还是可敬、可叹?”最后,以梦想为话题,收集有关童话和童谣把教学推向,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梦想或感受。当然,不同的看法反映了“梦想”的两重性:既应敢想,有追求,又应防止不切实际的空想。
(2)把语文知识看做是单一的“工具”,硬性的去让学生掌握,忽视了知识背后所包含的丰富的情感。
(3)丰富的语文知识被限制在单纯的应试公利的维度上,缺乏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及融会贯通。
当然,这些现象并非个别案例,而是目前语文教学中的普遍现象。由于有中考、高考这根指挥棒,分数的高低决定着学生的前途和老师的教学质量。所以,我们得围着这根指挥棒转。实在,作为母语的语文,它所承载的是民族的气脉、精神,它绝不是一种工具,它负载和承传着具有悠久文明的文化。我们的语文教育,掌握一个词语,理解一句诗词,阅读一篇散文,就是给学生的精神打开一扇窗户。作为语文教师,只有站在文化精神平台上的语文教育,一篇篇课文的生命才会闪烁光彩,语言文字才有生命活力。
在小学语文课文里,有很多文质兼美的作品,假如老师能在教学中声情并茂地给学生示范性的朗读,让学生如同亲眼目睹狼牙山五壮士英勇跳崖的一幕,如同聆听到刘伯承做眼部手术时,不用麻醉剂而数着刀数那坚强的声音,如同沉醉于《月光曲》那美妙的境界中……做到以情传情,以而在教师、学生、作者之间创设感情共鸣的良好气氛,教之动情,学之生情,这真挚的情感将产生动人心弦的魅力。
作为新课改时代的语文课,我想是否应该这样: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点的学习方式,是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的重点之一。为什么新一轮课程革新教学论文十分重视学习方式的革新教学论文呢?有一位学者写了题为《中国的孩子为什么在起跑领先却输在终点》的文章,浅析了中国教育至今未能培养出一个诺贝尔获奖者的理由,即忽视了革新教学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北京史学家胡同小学在学生中开展了一项“小博士”工程的探究性学习,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自愿完成一项“长作业”,少则两周,多则三四个月,自己探讨探讨某一个专题,或完成一部童话作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探讨,涉及的范围之广,探讨的范围之大是教师们史料不及的,天文、地理、科技、历史,数不胜数。孩子们采用各种途径查阅资料,进行调查采访,收集了丰富的素材,然后进行探讨浅析,得出结论,最多的写了七八千字。并用出画册、办展览及答辩、论文等形式展示自己的探讨成果。这个事例说明,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革新教学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探究性学习方式也是适合小学生的平台。
师生共享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不仅是教师展示授课技艺教学论文的表演场所,而且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时空。课堂应是向每一颗心灵敞开的温情双手,同等、愉悦。在这里没有人被无情的打击,更没有人受到“法庭式”的审判。
因此,语文教学在课堂上必须加强情感投入,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情感潜能,必须充分挖掘语文中的情感因素。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才能声情并茂,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质保量地完成好教学任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