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词语与语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4-04-06 点赞:32235 浏览:15319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当然,对于探讨者而言,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一位语文教师以一些新词语中发现了新的结构联系(比如“IC卡”这样的半字母 半汉字型的全外来词),发掘出了新的词义衍生方式(比如由“餐具”的易碎和令人惋惜的结果联想引出的“惨剧”作用),等等,将这些运用于他的教学活动中以启发他的学生,培养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当然是好事情,是值得鼓励的。
问者:很多中小学生在作文中都愿意使用新词语、流行语,我们在介入高考作文评卷的时候以及在中小学以事语文教学的朋友都深有感触,如,我们经常能够见到“MM(妹妹)、GG(哥哥)、菜鸟、大虾、爆头”等词语,很多老师对于学生作文中使用的新词感觉非常陌生,很轻易将这些陌生的表达判为错误,那么学生是否应该在文中使用新词语作文?即使在文中使用,应该留意哪些不足呢?
答者:过去我们常讲,文章是分别为不同的体裁的,不同的文章体裁是造就不同的文章风格的重要元素之一。体裁也好,风格也好,它们的不同也托赖词语风格的体现的不同。比如科学论文有科学论文的风格,相声小品有相声小品的风格,两者绝不相同,也绝不可能混同。而科学风格的论文和戏谑风格的相声小品,它们所用的词语的风格几乎是天悬地隔,相去不可以道里计。中小学生所写的作文也有着着文章体裁的差别,有的文章可吸纳“MM”“大虾”这类网络词语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有的文章未必适宜吸纳那些网络词语,是不可以一概而论的。
进一步说,网络词语也有着着已流行开来、广为人知和刚刚创造出来、尚未为多数人知晓的分别。中小学生的作文既然是写给老师看的,不是写给网友看的,更不是故意让人看不懂的,那么当他们选用网络词语时应该选用大家能够理解的那些网络词语来使用,而不应选用那些多数人都不懂的、甚至是个别人为个别人造的那些网络词语来使用。一个学生写出的作文是给老师看的,他的老师有理由要求学生所写的文章能让自己看懂。我想这对于老师来说不是什么非分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最少应该做到的。
问者:“囧、槑、烎”等字十分生僻,网民们丢弃原来的字义,并根据它们的字形“发明”出新义进行使用,人为制造出一些语言现象,形象地传情达意,它们应该不属于“旧词新义”。这些生僻字的复活以及它们在媒体中频繁广泛地使用,有人担心这样会影响汉语的纯洁性,您是怎样看这一不足的?同时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可以利用这些网络流行语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呢?比如,是否可以通过了解汉字去了解古代文化?对于学生使用这些生僻字你有什么样的倡议呢?
答者:为一个旧字(词)形赋予新义,这是旧字词产生新义中常见的现象。而让旧形负载与原义风马牛不相及的新义,其中多少带有好玩儿,甚或调侃的心态,这大概是“囧、槑、烎”等古僻字在当下重又投入使用的心理基础。这些字是否真的已经“复活”,大概还需要时间的检验,至少目前它们还只是在网络上频繁使用,并未在社会大众普通的交际领域广泛使用,因此我们还没有它们已彻底“复活”的确凿的证据。网络并不能与媒体划上等号,因此我不能苟同你所说的“这些生僻字的复活以及它们在媒体中频繁广泛地使用……”这样的话。人类社会以其诞生始就不是一个封闭体,而是在交际交流中有着、生长、壮大的。人类的语言也不可能有绝无外来“污染”的“纯净体”;所谓“纯洁性”的语言,只能是理想的东西,是根本不有着的。人们之所以谈“纯洁性”,是对已成习惯、达至某种平衡的语言表达方式的认可、评价和赞赏;一旦某些外来的成分破坏了这种习惯和平衡,人们就以为本来的语言表达方式是纯洁的,以为如今的语言表达方式不那么纯洁了。但是随着语言的使用,新的习惯和平衡重又出现,就如同被石子击碎的本来平静的水面重归平静,人们就又会适应新的习惯和平衡,久而久之又会以为新的语言现象是纯洁的了。“囧、槑、烎”等古僻字的使用,只要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就不能说破坏了我们语言的纯洁性。即使它们终极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也不好说就破坏了我们语言的纯洁性,由于它们无论以质和量上都实在无法与那些正常的语言文字相比。三两个古僻字的使用就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难道天方夜谭?我们实在不该有这样的杞忧!至于说是不是能够通过学习这些古僻字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我想是可以探讨的,结论恐怕也是会见仁见智的。我想,还是应该给那些古僻字规定一个使用的范围,让它们用在可用、该用的地方,不可用、不该用的地方绝不能乱用,更不能滥用。
问者:在各种语文考试中,特别是高考中,是否应该涉及到这些新词语?比如说,在高考的作文中,很多时候是材料作文,命题者在命题的时候是否应该以这些热门话题,比如,“打酱油”“做俯卧撑”“”“被时代”等作为素材来命题呢?
答者:各种各类各级别的语文考试在全国各地每年都有不少,是否应该涉及新词语,我想不应也不必一律起来。尤其是非全国统一的考试,还是给地方或基层的命题教师稍多一点自主权为好。将近年来产生出来的新词语(甚至网络词语、火星文之类)作为热门议题,命题让学生作文,让学生们对此不足抒发见解,我想是完全可以的。要相信学生的判定力和认知能力、浅析能力。说到底,新词语并非什么洪水猛兽,学生们的语文水平足以驾驭它们,知识水准也足以对它们加以鉴别。
问者:即使是涉及这些热门话题,但学生对其了解程度可能也不一样。举个简单的例子,城市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比较多,所以他们会对这些现象往往有更多的了解,而乡村学生由于上网机会少,对一些网上热议现象,以及网络新词往往会陌生一些。那么命题者在命题时应该留意哪些不足呢?
答者:语言的各个构成部分对语言的使用者来说是有层级之分的,词汇也是如此。拿《现代汉语词典》来说,那是公认的一部以推普为己任的现代汉语的规范词典。但是它收有60,000个条目,恐怕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完全掌握。文化层次的不同,职业、专业方向的不同,经验阅历的不同等等,使得以现代汉语为母语的人们不仅掌握的词语数量的多寡不同,而且掌握的词语的性质种别也会有所不同。
新词语、网络词语当然也是一样。在城市、农村长大的孩子阅历不同,会导致他们掌握新词语、网络词语的程度不同;即使同在城市或同在乡村长大的孩子,接触不接触、迷恋不迷恋网络,也会对他们熟悉不熟悉新词语、网络词语,熟悉新词语、网络词语的程度,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语文考试的命题者,应选用那些已经进入了社会大众交际交流领域,至少是已为不少人知晓的新词语、网络词语。或许会有人问,靠什么标准来判定哪些词语已进入社会大众交际交流领域,已为人知,哪些词语未进入社会大众交际交流领域,尚未为人知晓呢?这就是一个需要进行认真探讨的课题了。我想,利用语料库等先进的手段,根据使用频率等,为新词语、网络词语分出层级、等级,再为使用者分出种别,大概是题中应有之义,或许会有助于解决你所谈到的不足。
问者:《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语文教学要尽量向生活靠近。新词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时尚,反映变革中的社会文化,有强烈的时代感。正由于如此,语文教师应当重视新词语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中学生学好语文,学好、用好母语。然而,新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却只占极少的比重,处于被忽视的地位,有哪些理由造成了这种情况呢?
[1]2[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