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词语与语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15 点赞:2929 浏览:894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周荐,1957年生,天津市人。南开大学文学学士(1982.1)、文学硕士(1988.7),日本关西大学文学博士(2005.3)。1996年始任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2003年始任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语言学及运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另兼任南开大学语言探讨所副所长、南开大学词汇学与词典学探讨中心主任、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汉语语汇分会主任委员等职,2008年起任澳门理工学院教授,澳门语言学会副会长、《澳门语言学刊》主编等。
问者:周老师,您好!非常兴奋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日新月异、出色纷呈的时代,新词语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2005年下半年,国家语委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重新启动“新词语编年本”课题,具体探讨工作由您领衔的“南开大学词汇学与词典学探讨中心”承担,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有《2006汉语新词语》(周荐主编)、《2007汉语新词语》(侯敏、周荐主编)《2008汉语新词语》(侯敏、周荐主编),《2009汉语新词语》正在编纂、出版中,2010年的新词语也在搜集、整理之中。每个编年本出版前,教育部和国家语委都会将其列入当年的语言生活绿皮书面向社会予以公布。有些新词语曾经引起热议,如2007年公布的171条汉语新词语,据说其中的“白奴”“飞鱼族”“半糖夫妻”等连语文教师也不解其意。对这一不足,您是怎样看的?
答者: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俄罗斯)很早就开始出版新词语的编年本,我们国家1991-1994年也曾连续4年出版汉语新词语的编年本,这一工作后来因故中断,诚为憾事。国家语委2006年果断决定重启中断多年的年度新词语的研制工作,作用极为重大,由于新词语编年本的连续编纂和出版,不仅对汉语探讨有重要的作用,可为我们今天和未来保存下一份弥足珍贵的语言资料,而且这一工作倘若仍不启动,这样的语言工作实在与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的身份不符。2006年5月国家语委将年度新词语的5年期的探讨项目交我负责,由我率领的南开大学的学术梯队来完成,我深感荣幸。
2007年8月公布出来的2007年度的部分新词语引起一些网民的热议,是正常的,也是我们预料之中的,这说明了网民对年度新词语研制工作的关心,也说明了新词语研制本身是值得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2007年部分新词语甫公布即引起较大关注,其中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十余年前编纂年度新词语时尚无发达的互联网技术,而今乍一重启停顿多年的年度新词语研制工作,而且是由教育部的职能部分在教育部将研制结果发布出来,更引起关注教育事业尤其是高考不足的网民的强烈关注。实在,科学探讨与日常生活的运用固然有关,却未必总是若合符节,总是桴鼓相应,总是那么完全一致的。更多的情况是,科学探讨的过程及其结果在一定时期内不能为日常生活所验证,不为平常百姓所认可;论述和实践相脱节,曾是长时期来我们批判的靶的,但却是无法否认的事实。以年度新词语为例,倘若每一个词语社会大众一看就懂,毫无生疏感,那它们恐怕就不是年度新词语了,至少已是出现过一个较长时间或已然使用开来广为人知的词语了。年度新词语的研制工作就是要把当年的新词语搜集出来,使之留驻下来,而研制职员凭借机器也好凭借手工也好,如何能将当年的新词语以浩如烟海的语料中识别出来,所依靠的终究还是新词语的新鲜感、新鲜度。
有人指出一些语文教师也不明白“白奴”“飞鱼族”“半糖夫妻”这些新词语的意思,并由此对这些新词语是否具有新词语的资格提出质疑。实在,一些词语不被一些人理解,恰正是这些词语“新”身份的有力佐证。一些语文教师不明其意,不能理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由于那些语文教师并非专事年度新词语探讨的科研职员。而由语文教师看不懂一些新词语的意思进一步导出那些新词语会否进入翌年高考语文试卷的无端猜测,则将社会的质疑推向了一个可怕的巅峰。年度新词语若要进入普通的交际领域是需要一个使用期的,一般来说这个使用期不是数月可以完成的,除非它们在网络时代借助传媒的手段成为流行词语。而即使成为了流行词语,是否应该进入高考试卷也宜慎之又慎。
2007年时我们曾猜测,一旦新词语研制工作进入常态,网民的关注度很可能会随之逐渐减弱,质疑声也自会逐步减少。如今看来,情况的进展与我们当时的预估基本吻合。
问者:这些新词语的流行会对语文教学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是否会冲击语文教学呢?
答者:首先要弄清楚新词语和流行词语并非同一概念,新词语可能稍纵即逝,永远成为不了流行词语;流行词语可能是由新词语迅速传播开来而成就的,也可能是常用词语甚至旧词语受到激发或被激活而迅速走红流行开来的。新词语的着眼点是刚刚出现;流行词语的着眼点则是在社会上普遍使用开来,为大众迅速普遍认知。
新词语一旦流行开来,会有两种可能的结果:一是迅速为大众普遍接受,终极成为普通词语;一是如夜空中的焰火,一时光彩夺目,而后即迅速消失。我以为,中学语文教学应在夯实语文基础的条件下适当吸纳反映新时代的元素,新词语即是其中之一。将已为大众接受的新词语(即已流行开来的新词语)酌情酌量列为语文教学的内容,或引进语文教学中,这对丰赡语文教学的内容,使语文教学的内容对时代生活作出及时的反映,追上时代的步伐,对提升受众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等等,均有裨益。当然,吸纳新词语一要留意“质”,即不是已为社会大众普遍接受的新词语不可随意吸纳;二要制约教学论文“量”,即即使是已为社会大众普遍接受的新词语,也不可过多过滥。
问者:对于这些新词的认知,老师是落后于学生的。一些老师或许由于年龄、职业的因素,对新词体现出回避、排斥的态度,而学生则更轻易接受,他们对新鲜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也喜欢标新创新,而且很多新词本身就来自校园流行语,如,“蛋白质”不是指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而是指“笨蛋 白痴 神经质”。那么,语文教师是否应该主动学习和掌握这些新词语?您是如何来看待这一不足的?
答者:我不同意“对于这些新词的认知,老师是落后于学生的”这样定论性的说法,固然我承认以绝对数量上看年长的老师对新词语的认知要落后于青年学生。年轻人接受新鲜事物快,这是他们的优点,但是快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弊病,如鱼龙混杂,良莠不分,囫囵吞枣一股脑吃下去。因此年长的老师以理性的态度帮助青年学生审辨新词语,帮助他们正确地运用新词语,还是很有必要的。
如上所述,新词语并不就是流行词语,新词语更不就是网络词语,这是必须辨清的。网络词语是以其产生的路径、处所的角度对一些词语的称说和认定。网络词语当其刚一产生出来时,它们以时间上看,也是新词语。但是我们所说的新词语,一般是指社会大众以正常的交际渠道创造出来的,而不主要指网络上产生出来的。像“笨蛋 白痴 神经质”意思的“蛋白质”这样的词语,是在网络上产生之后在年轻人中流行开来的网络流行词语,教师作为个人,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和掌握,作为施教者,似不必提出学习和掌握的要求。
问者:语文教师了解和掌握新词语对教学有哪些作用呢?比如,以新词语为出发点,通过对一些新词语的结构浅析,对新词语的造词法浅析来推动汉语的构词法以及修辞教学,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您觉得可行吗?
答者:任何人都有了解和掌握新词语的权利,任何人都可能产生出对新词语的兴趣,新词语对于了解和掌握它们的人来说当然是有作用的。对于语文教师来讲,了解和掌握新词语不仅有利于他自身知识的更新和积累,也会对他的受教者产生重要的影响。这后一点大概是语文教师与常人不很一致之处。普通的新词语的产生,常是社会正常运作的产物。社会的需要是新词语产生的原动力。例如当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平板状、寸许长的发型时,“板寸”这个新词语就应运而生了。这样的新词语如不加以了解和掌握,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就无法对此一事物对象加以指称,作为施教者的教师更难以向学生施教。网络上产生出来的部分新词语,如“恐龙”“菜鸟”“板砖”“偷菜”之类,与隐语、黑话有些微近似的性质,正常的交际并非非用它们不可,因此教学时的教师也好,阔别网络的其他人也好,不了解和掌握它们,似也没有太大的联系。
1[2][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