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革新方式

更新时间:2024-03-31 点赞:5191 浏览:1916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以内涵意文的阐明都布满了美的因素。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语义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以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以课本中学到美。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
1用活语言揭示艺术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的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熟悉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不足的灵敏性。可以想象,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正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抑扬。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
2创设情景鉴赏语言文字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但假如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由于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层次。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
3巧用插图感受形象美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有着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因此,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经过想象,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以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尚不发达,加之表象储存贫乏,有时仅凭文字的叙述,很难使学生呈现形象,唤起美感。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插图,把文字内容诉诸于视觉的画面(由于图画比文字更轻易产生鲜明的形象),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以达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目的。
4利用板书展示结构美
课堂上教师离不开板书。板书美,不仅夸大老师要写得一手好字,还要求老师在板书时必须留意板书的位置,板书的条理。有的老师一节课把黑板写得满满的,写了擦,擦了又写;有些老师却不喜欢板书。前者往往给学生以杂乱的感觉,抓不住重点,后者则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深。所以,该板书的要板书,多余的板书则应省略。板书应力求简洁、明了,既要给学生以美感,又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5启发想象体味昧整体美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其中概括着的、凝冻着的内容融化开来,再造意象的整体,以而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感受,拓展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依具体的视觉形象,比依抽象的文字符号更轻易唤起想象,而且由前者唤起的想象较后者的更生动得多、丰富得多。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启发学生想象西沙群岛海底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想象海底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想象鸟的天下,到处是鸟蛋,到处听到鸟啼声的情景;想象满地是贝壳,孩子们在尽情地拾贝壳……让学生驰骋于想象的自由王国,在脑海里形成一幅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西沙群岛的:美丽画卷,以而陶冶学生的整体美感。
6引导朗读领略意境美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过“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互相叠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范读、自读、引读、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中的意境美。如《桂林山水》一文是这样描写桂林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影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似乎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作者成功的运用排比句式,语句对称工整。教学这样的句子:可通过引读、齐读、议读、分小组读等朗读方式,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进而使学生感受出美的韵味来。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怀色彩。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以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