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情感语言教育

更新时间:2024-01-17 点赞:27938 浏览:12984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和其他学科相比,似乎更夸大情感。由于语文本身都饱含着丰富的感情,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块土地上。”可见,情感在语文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什么是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呢?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就是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达到心灵与情感的升华。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情感教学的功能,并能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美的熏陶?笔者以为:

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教材凝聚了前人的聪明和心血,一部好的教材,不仅向学生提供知识信息,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对信念的执著;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手足之谊;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喜悦,无名的忧愁……这些情感怎样才能发掘出来呢?课前,教师要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者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重新释放出来。“激昂之处还他们激昂,委婉之出还他们委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对潜在的字、词、句、修辞等的领悟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反之,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二、语文教师首先要丰富情感的积累

语文教学是作者、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沟通感情的过程,由于受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的限制,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往往感受不出作者的感情,或感受得很肤浅。教师的真情实感,对诱发深化学生的内心体验,起着重要的导向和催化作用。是有情感有感染力的。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是教学设计的执行者,更应做情感投入的介入者,要努力运用课文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使教师、学生与作品传达的感情达到一种完美的统一,形成一种真正作用上的情感共鸣。教师要煽情,要动情,要用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去感动学生的心灵。首先,教师自己要有充分的情感酝酿。在备课中,教师要认真探讨课文的感彩与表达方式,充分调动自己的情绪记忆,随着任务的遭遇、矛盾的起伏、场景的变换去经历一番作者的情感世界。其次,教师上课前要酝酿好良好心境。积极良好的心境,有助于工作积极性的发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要像艺术家那样善于进入角色,善于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自己的言、情、神态、动作等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声情并茂的范读、饱含情感的教学语言,把学生带到教材所写的环境中去,又如适当的体态语言帮助自己表达情感。

三、教学过程要寓情于理

“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即事以寓情。”这里的“理”,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凝聚于画意、诗情之中的。如《奇妙的克隆》是一篇先容科学道理的文章,学习这课时我这样引入:同学们喜欢《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吗?《西游记》中的孙大圣,紧急关头常常拔下一把毫毛,吹一口气,毫毛立即变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这种本事,用今天的科学名词来说,孙悟空在快速克隆自己,你想知道克隆是怎么回事吗?这样学生探究的情感就被调动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用作品中蕴涵的哲理启发学生、感染学生。“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分别道明了作者进行文学创作的内驱力及文学作品撼人心魄的内在感染力。作者在刻画人物、描摹情景时,将自己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教学中引导学生捉住文章的关键词句反复推敲,细细品味,深刻感受文章要传递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情感基调,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小中见大,言近旨远,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

四、要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作为主导的教师应把作品的情感传达给主体——学生,使其受到感染。作为主体的学生应自觉融入课堂教学的意境之中,主动接受情感的熏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想方想法使学生产生熟悉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而要达到这种状态,教师必须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以境育情”。
现代教学论以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希望广大语文教师能够充分熟悉到情感教育的重要量,不断提高自身情感修养,在语文教学中把教材的最美的一面,用最真挚热烈的感情向学生展示出来,使学生的身心素质获得全面协调的进展,成为真正适应时代进展的有用之才。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