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切入点

更新时间:2024-03-16 点赞:27918 浏览:1308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找到一个漂亮的切入点,就是定好了基调,确定了清楚的思路。教学才会条理分明,脉络清楚,否则随意忙乱,毫无头绪。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切入点 教与学脱节
上了几年语文课,由原来的战战兢兢到后来的熟门熟路,虽也会有一些过场花样,但总感觉自己上得像倒豆子,学生接受得生硬模糊。教与学两者之间变得脱节。我想这完全脱离自己教学的目的,也不利于学生的进展。所以我一直在思索这个不足,希望有解决的办法,有幸得到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看了一些资料,深感自己在教材把握上最大的不足还是要找准切入点,才不至于教与学脱节。所以找到一个漂亮的切入点,就是定好7基调,确定7清楚的思路。教学才会条理分明,脉络清楚,否则随意忙乱,毫无头绪。
那么,什么是一篇文章教学时的切入点?我以为是理解把握文章的最佳教学点,是阅读文本和教学的突破口。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形成一个对话交流的平台。那怎样开始呢?就必须有一个话题展开,以而使一堂课可以顺利进行,这就需要一个有效的切入点。在课堂上使学生能开动脑筋,去自主学习,探究发现,使文本的信息、学生的心理,在教师恰如其分的引领下,始终处于教师制约教学论文状态下,学生有所感悟,有所体味,促使教学达到预期效果,以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假如切入点选得不好,学生厌恶、甚至抗拒教师所提出的某种信息,没有出现积极的反应,对话过程就不可能很好地展开,教学目的也就无法达到。
那关键就是怎样选择正确的切入点。我想了想,又以平时的教学和文本的钻研中得出如下几个方面的感受:

一、以学生轻易理解的入手

美国B·R·布格尔斯基的《运用于教学的学习心理学》中说:“教授每一堂课,都以轻易的、有关联的教材开始,留意潜在的学习的可能性,想法转变诱因,促使这种潜在学习体现出来。”所谓轻易的就是以学生平时生活、与学习有联系的角度谈起,有了这样的切入口,学生马上就能接受,又可与生活联系进行课文、人物的浅析。在教《羚羊木雕》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友情与财物之间孰轻孰重时,我就捉住文中“珍贵”两字,抛出话题“什么是珍贵的?”“文中的人物分别以为什么是珍贵?”学生马上就议论开了,体现得热热闹闹,纷纷讨论起来了,下面的内容就很轻易水到渠成,得出了父母的重财轻物,孩子的重情轻物,人物形象也立马立体起来了。所以找轻易的、简单的就能使学生展开话题,有话可说,一堂课也就上得出色,气氛活跃。

二、找一个线索性的不足入手

为什么我称它为线索性,是由于这个不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能把整个文章的内容、中心、主旨都拎出来,形成连贯性。这样可以使学生轻易把握文章的内涵和思想感情,然后提出一个接一个的不足,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探究,去解决重点、难点,甚至于有新的发现、挖掘。如我在教学鲁迅的《鹞子》一课时,我以鹞子是孩子们喜爱的游戏,面对游戏文中的孩子是怎样体现的?为什么会造成他们这样的体现?深层的理由在哪里?学生以“我”和小兄弟对鹞子的不同喜爱体现中,去探讨理由。后来“我”又为什么转变了原来的看法?转变的理由在哪里?以中看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近况?在这一系列的环环相扣的不足下,文章的思想情感和社会作用渐渐揭示出来。学生以中感受到了:封建陈腐思想扼杀儿童自由、活泼的精神是极端错误的,深情地揭示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育人的道理。所以一个好的切入点是多么的重要!它直接联系到一堂课有效的开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乃至对一个单元的理解。在这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最主要的还是培养了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达到了教育者的终极目的。

三、还有一个比较好的策略,就是以文章题目入手

作者取的题目大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文章题目往往是用来揭示文章中心的,学生可以很快地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以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正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以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练习和优美语言的感染。如我在上《我的信念》一课时,就直接向学生提问,题目中的“我”指谁?学生马上回答是“居里夫人”,“信念是什么意思?”那我又问“居里夫人的信念是什么?”学生很快以文本的阅读中感受到了热爱真理、追求科学、艰苦朴素、勤奋努力等等一些感人的信念。学生也感受了伟大人物平凡的小事中的不平凡,受到深深的震撼。
当然,教学中还有很多好的切入点,如有的以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入手,有的以作者的遭遇、时代等写作背景入手,有的以文章的疑点处入手,有的以文章的中心句入手,有的以学生的好奇心入手,等等。但教学是没有固定的格式的,只要符合文章内涵、思想的理解,符合学生的认知力和能力的培养,无论以哪一个切入点入手,终极能捉住学生的眼球,且被深深吸引到课本中来都是成功的。
所以选择一个好的切入点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使我们事半功倍,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练习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以上仅是个人一点尚不成形的拙见,写出来请大方之家指正。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