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农村学生想象力

更新时间:2024-02-23 点赞:19002 浏览:8358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看到一则名为“中国城市儿童的想象力与幻想”的调查探讨,课题组对创造倾向测验包括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和冒险性四个纬度进行比较后发现,冒险性和想象力得分最低。当然导致儿童想象力低下的理由很多,如应试教育,如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鼓励顺以、听话,不鼓励独立见解;鼓励中庸、随大流,不鼓励竞争、异想天开……
我们不去探讨是谁拧死了孩子们想象力的阀门,但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由于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出才子,想象出诗人,想象中孕育了数以万计的发明创造。有了想象,人类才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想象是人类学习和智力活动的翅膀,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基础。培养和进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革新教学论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既然想象力对人的创造性活动能够产生极大的影响,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特别是农村学生的想象力呢?

一、利用自然的环境上风学会观察,重视知识积累。

农村学生地处偏远地区,由于经济落后,条件艰苦,信息相对闭塞,没有琳琅满目的各级各类图书馆,没有品种繁多的书店,也没有支持读书看报的家长,因而农村学生的想象力普遍低下。想象是以丰富的表象为基础的。表象越丰富,其想象越开阔、深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的头脑中就必须有可供“加工改造”的表象。多观察事物,积累知识和生活经验,是培养想象力的条件。
大自然是神奇而丰富的世界,特别是广阔的农村天地,我们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察自然,接触社会,感受生活,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大自然中东升的红日、秋日的田野、皎洁的圆月、浓郁的风土人情……这一幅幅迷人的图画对于学生是司空见惯的事物,难免在观察过程中漫无目的,毫无收获,因而在观察过程中要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观察目的明确,学生就可以在四周众多的事物中进行选择,“有的放矢”地把留意力集中在观察的对象上。
观察前要做好有关知识的准备,准备越充分,对观察对象的感知就越精确,学生形成的表象就越丰富。这样就为启动学生的想象奠定了基础。在观察时,教师要善于巧设不足,激发学生想象。还要积极调动学生用各种感官去领悟事物的特点。可以让学生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手去触摸,用鼻子去嗅,用头脑去想象。如:每年春天来到时,组织学生到野外去观察桃花,让学生仔细观看了桃花的外形、颜色后,接着让学生去嗅一嗅芳香的气味,然后让学生用手去抚摩一下柔嫩的花瓣,最后让他们静静地听一听花瓣上飞舞的小蜜蜂的啼声。这样的观察使学生身心愉悦,记忆犹新。
丰富的想象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受。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应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引导他们积极参加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表象,为进展想象力创设良好的条件。同时,还应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记忆力的培养,由于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才便于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受到启迪,触发联想和想象,产生知识的迁移和连结,终极达到熟悉上的新奔腾。

二、在具体的课文教学过程中重视想象力的培养

中学课文多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中外名篇,文学作品占80左右。这些作品具有生动的人物形象、感人的情节和优美的意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因素,启发学生的想象,使之受到审美形象的感染。教学时,可借助于各种教学策略与手段,唤起学生内心的想象,把课文中的人、事、物、景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以而启发学生想象力。教师可以以以下几方面培养和练习学生的想象力:

1.善于点拨,让学生想象起来。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时学生思维停滞,没有打开想象的翅膀,而作为老师的我们这时应该善于启发,让学生主动地想象。如我在教学鲁迅的小说《故乡》结尾写到:“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实在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小说结尾用“路”来比喻希望的有无,揭示小说的主旨,留下了悬念。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路”的形成离不开人们的开辟、行走,认真领悟作者的“弦外之音”,以而很快把握住了小说的主旨。

2.捉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组织遵循了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相适应。教材向学生提供了开放、主动思维的空间,给学生的活动留有充分的余地。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渗透作用,让学生在“文中”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了解祖国各地的人情风俗,在神奇、曲折的童话故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若能捉住关键词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会触发学生革新教学论文思维的火花。

3.品味细节描写调动学生的想象

好的作品往往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感动读者,令读者与之产生共鸣。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细节刻画,通过细节展示的生活画面,引发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加以想象,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人、物、情、景。
如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一文中,用极简练的背影轮廓画创造出一种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给人留下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感受,细细品味望父买橘的细节,帮助学生透过字面想象父亲为儿子买橘时努力挣扎,攀登月台的吃力神态,或咬牙使劲,或汗流面颊,学生在想象中品味,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4.扮演角色感受想象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眼前,还可以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态度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这时候假如学生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难以完成这种角色互换的。
《天子的新装》塑造了一位愚蠢可笑的天子形象,我在教授本文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带上道具上台表演天子试新装的情节,这一环节把课堂教学推向了。天子在镜子眼前会有怎样的体现呢?它要求学生透过字面大胆想象,有的学生表演出天子整整,摸摸衣角的细节,有的学生表演出天子故作镇定的虚伪表情,把文中的潜台词通过想象体现出来。
又如根据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特点穿插表演他第一次进教室讲课的动作、神态和语言。再如捉住菲力普夫妇碰到穷困不堪的于勒时的内心恐慌,模仿他当时的神态和动作等等。

5.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课文插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中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配有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编排,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6.辅助激发培养想象力

让音乐、美术制作等活动介入语文学习来培养想象力。如把一些课文用画的形式体现出来,促使学生通过想象把文字还原成图画。文画结合,画中有文,文中有画,课堂气氛活跃,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我在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先让学生朗读,然后我就教同学们唱《水调歌头》这首歌,同学们兴致高涨,语文课还唱歌?还蛮好听!课堂效果出奇的好。同学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身心愉快,通过这种想象,记得快,理解得快,背书背得也快。

7.利用“作用空缺”

中国诗文中十分讲究蕴藉和意境的创设,有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等创作主张和艺术体现手法。这种体现手法,假如运用到文学作品之中,就形成了作品的“作用空缺”,而这种“作用空缺”恰正是启迪学生想象的“亮点”。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