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审美教育于语文教学中

更新时间:2024-01-22 点赞:23041 浏览:10646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教学过程就是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去发现美、领悟美、表达美。
关键词:寓审美;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既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学科,又是培养情感的学科,语文教学过程就是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尤其是在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他们的情感需求、审美兴趣更是直接相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通过祖国的语言文字去发现美、领悟美、表达美,即把美育贯串在整个语文教学中。

一、语文教学需要寓审美教育

“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任何一种健全的教育就不应当仅仅重视德育和智育而忽视审美教育。语文的学科特点也决定语文教学中必须有审美教育。假如语文教学忽视了审美教育,就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觉得语文枯燥无味。所以,语文教学中必须把握美的特点,给学生一双寻美的慧眼,让学生学会感受美,欣赏美,甚至创造美。

二、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审美教育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现在的学生阅历浅,知识单一,对事物的鉴别能力比较差。他们既易受正确审美观念的影响,也易受错误的审美观念的侵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消除不良的消极因素,树立健康积极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鉴赏美的能力;帮助学生练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剖析美的本质属性,了解美的现象与美的本质的联系,获得对美的正确熟悉和理解。
比如在讲小说《项链》中的路瓦栽夫人时,通过对她的全面浅析,使学生充分领会到作家在作品中的美学观点,路瓦栽夫人外表是美的,但她贪慕虚荣,孜孜以求物质享受,结果自己的青春都毁在了自己对于虚荣的追求之中,因而她的灵魂是空虚的,也就是丑的,是作者所摈弃的。

2.阅读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材的作品多是情文并茂之作,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这种美的意境具有直接性、可感性,荷塘月色的舒适淡雅,西子湖畔的温柔多情,长江三峡的雄奇险峻。虽不见其真貌,却在想象的空间里神游八极,在这种美的意境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迷人和神奇。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美的特点,捕捉这种美的意境进行浅析,描绘作品中的美丽画面,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在美的意境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进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可以先以语言文字入手,以看到的田田的叶子、白花、薄薄的青雾等,闻到的荷花的缕缕清香等等片断,让学生头脑中浮现一个个美的印象,零碎的感知这些美的意境;然后再让学生把视觉、嗅觉、等感觉综合起来,上升到审美知觉,以整体上感知对象美的深层含义。

3.引导学生领略内涵之美

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或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或展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过作家的提炼和升华,它们比现实生活更具典型性。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体现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审美思想。人物形象的美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并侧重于内容。在浅析人物形象时,不仅要感知人物外在形式的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人物的精神美、性格美。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启发学生思想,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的向往之情,激发他们追求和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
例如《荷花淀》中写水生嫂在月下编席,“不久在她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作者给读者描绘的是一派祥和舒适的水乡风光,正在编席的水生嫂与明月、清风、雾霭、荷香等优美的自然景色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美的意境。当她得知丈夫已报名参军,明天要到大部队去的消息时,她那灵巧的手竟震动了一下,手被划破了。但她却默默地“将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个细微的动作细腻而真实地揭示了水生嫂缠绵复杂的内心世界,她深爱自己的丈夫,不愿与之离别,但她又深明大义,理解和支持丈夫的选择。夫妻话别,虽是极普通的家常话,却字字千斤,让读者感到在祖国和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这些普普通通、纯真善良的白洋淀军民把对亲人,对家乡的爱升华到与祖国命运生死与共的境界。他们的爱早已超越了自我,倾注给了饱受日寇铁蹄践踏的家乡,倾注给了亟待民族解放的祖国。学生在学习《荷花淀》的过程中,他们常常会说被白洋淀英雄儿女们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所感动,它给读者的是最生动形象的美感教育。学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以而激发起学生热爱民族和国家,树立远大理想的热情。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