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培养

更新时间:2024-02-12 点赞:20986 浏览:9527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影响人的进展的因素是很多的,但概括起来,不外遗传、环境和教育三个方面。而教育对人的进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进展起着主导作用。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健康和健全心理品质的人才,需要具备独到的理念、深刻的思维及旺盛的创造力。所以,我们的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为根本目的,而不能将我们的教学任务仅仅看作是单纯的传授知识。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心理品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师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个“育人”的重任。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思维的灵敏性、灵活性、深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
语文教学就要以进展学生的这些品质为己任,培养出具有独特思维品质的“人才”。

(一)思维灵敏性的培养———推理

思维的灵敏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或迅速程度。
浅析不足,解决不足,要想既快又正确,必须学会正确地推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往往是:可以找到一例或多例来证实自己的看法,而对众多材料的内涵却难以“贯通”,不能以现象深入到本质。学生们花费的时间、精力不少,效率却不高。
究其理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不大习惯于像数理课堂那样推理,只对学生的看法加以简单的鉴定就算了事;有时我们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而对学生的回答无原则地一概给予肯定。根据学生心理和思维进展的实际,我以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感悟”外,还应该注重“推理”,以求培养学生的理性,以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敏性。
任何—篇阅读材料,都内隐着作者的“推理”过程。如小说,人物的命运逻辑是明显有着的;散文,感情变化的逻辑,所描写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是明显有着着的。即使是写景言情,寓理的诗歌,其节次之间的组合、诗句之间的顺序以及言语内容之间的联系……也是可以抽象出来加以浅析的。有人以为,对于文学作品要重在感悟,少加浅析,尤其是对于诗词,只要读读背背意会意会就行了。我以为这是放弃了理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快速、正确地浅析不足、解决不足,不利于学生思维灵敏性的培养。

(二)思维灵活性的实现———迁移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智力灵活程度。
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解决不足时的迁移能力上。语文的迁移能力是必须的,由于“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使他们能够灵活地解决学习中的一些实际不足。
比如,关于人物的笑,我让学生阅读《红楼梦》第四十回中一段写“笑”的文字,浅析其中每个人的“笑”体现了他们的什么个性。我还让学生细细感受四周人的一颦一笑所体现的内心活动。这种练习会使学生浅析作品中人物和写作中刻画人的能力大大提高。

(三)思维深刻性的练习———比较

对于相同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深度、不同层面的熟悉。比如,《鸿门宴》中,项羽对于樊哙的指责为什么会不生气,大部分同学以为,是由于两人都是刚直勇猛之人,“英雄惜英雄”;有的同学却能熟悉到,除这个理由外,还由于樊哙的讲话很有艺术性,虽是指责的话,但把项羽看得比怀王高,且有“”之意,这就捉住了项羽的自矜功伐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这就是思维的深刻性不同造成的。
思维的深刻性集中体现在善于深入地思索不足,捉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预见事物的进展进程。思维的深刻性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一个具有深刻思维的人才会是一个有独到想法、有创造力的人。
思维与学习是相辅相成的。人与人之间有着着思维深刻性的差别,所以必须对学生做这方面的练习,以增进他们思维的深刻性。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乌申斯基)
《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烛之武退秦师》三篇文章,在题材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在塑造人物上却又同中有异,邹忌、触龙、烛之武三人,都是一片忠心,且能捉住“肉食者”的心理,运用高超的说话技艺教学论文,终极达到了劝谏的目的。邹忌善于推己及人,用类比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触龙能洞察母亲溺爱幼子的心理,更懂得怎样才能消除这种溺爱的偏见,所以他见到太后先谈健康不足,继而谈爱子不足,用激将法使太后吐露溺爱长安君的心事,然后又用赵王和诸侯子孙为例,暗示太后溺爱有害无益,终极使太后决定“使长安君为质”。烛之武见到秦王后,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鉴于秦、晋是盟国,措辞委婉而谨慎,经过一番拉拢引诱之后,又不失时机地以史为鉴说明晋国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巧妙地离间了秦晋联系。
通过以上浅析比较,学生对这三个人的思想、说话艺术就会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熟悉,以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了教学目的。同时这也是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语文课有广泛的比较教学的领域,不光课文与课文之间有着着可比性,就是在一篇课文中也应捉住一些可比的东西,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处。
学习语文知识需要比较,阅读理解课文需要比较,语文能力练习也需要比较。在比较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思维创造性的进展———质疑

中学生处在青少年时期,他们的任务是学习前人所创造和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以体而言,他们的思维活动在性质上属于再现性思维,不具有新奇性和社会价值,故而不属于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质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良好开端。带着疑问,学生才有可能去探讨、去探讨,并在探讨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教师应是激发学生质疑的专家,应经常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有价值的、带有启发性的,尤其是能体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足,自觉地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的善问是培养学生思维独创性的有效手段,但更重要的是应该把求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设疑,自己去提出各式各样的不足。学生每提出一个不足,就是一次创造思维的闪光,教师要自觉地去保护学生身上的这些闪光点。有的学生在学习中是很喜欢发问的,固然问的不足有时是幼稚的,甚至是可笑的,但教师要在这幼稚和可笑中去发现闪光点,热情鼓励,积极引导。

(五)思维批判性的提高———设陷

思维的批判性品质是思维过程中自我意识作用的结果,是思维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品质。
在教学中,为了加深印象,教师可在先容正确思维过程的同时设计一些“陷阱”,让学生“误入歧途”,引导学生重新思索。这样造成思维强烈的比较,有利于纠正学生思维的不严密、解题马虎等不良习惯,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在学习了《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点后,再结合历朝历代因“贫富悬殊”引发农民起义的史实,学生会对这一观点深表赞同。然后再用这一观点浅析当今社会,学生就会熟悉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锅饭”和均匀主义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进展,暂时的“贫富悬殊”只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的必然插曲,社会主义制度的终纵目的是共同富裕。
把学生引入一个个的“陷阱”,他们就不可能不去寻找答案,不可能不对现有观点进行再浅析和再批判。

二、提升学生高品位的人文品质

无数事实证实,在将来能做出突出成就的不一定是那些智力最优秀的孩子,而是心智健全、品学兼优的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身体健康的主要标志,以某种程度上来说“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加强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的教育应以“求善”和“求美”两个方面入手,具体策略是:
(一)多种评价标准。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及时指出并适当给予表扬,会让学生有一种被认同、被关注感,他们也就会拥有良好的心境学习各种知识。单纯夸大智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心理各因素的和谐进展,其后果只能是物极必反。
(二)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结合语文的教学实际,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胜不骄、败不馁的教育,进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培养。
(三)贯串道德思想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必须担当起这一任务。当然,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思想教育一定是潜移默化的,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渗透审美素质教育。审美素质的高低越来越制约着人的整体素质的高低。审美情趣与审美情感正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美的形式和美的感觉正逐渐成为人们所追求的东西。而在美感形成过程中,语言文字有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项脊轩志》、《祭十二郎文》那真挚的情感、动人肺腑的人情美;《琵琶行》那如泣如诉的音律美;《荷塘月色》那令人沉醉的自然美;《兰亭集序》、《赤壁赋》的哲理美……无论诗词歌赋、古今中外各色作品,美无不在焉。山川河谷、花鸟鱼虫、神话传说、人情百态:美勃发于生活之中,蕴含在文章之内。
语文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发掘语文教材中美的矿藏,以深厚的艺术修养和敏锐的艺术感受能力,把学生引入美的意境和美的氛围,让学生自觉地乃至执着地去学习、去探讨,去创造美。
语文教学中可以完成多方面的素质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的各个方面都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得以完美地实施。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大胆地让语文教学走出教室,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建立起真正的“大语文观”,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体现出语文学科的自身上风,发挥出语文教学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在“求真”、“求善”和“求美”的大道上一路欢歌。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第一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