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实践和思索

更新时间:2024-03-30 点赞:16450 浏览:7066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本质就是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能力为基础,以培育学生的个性、进展学生的自由精神为根本追求的教育。而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是实现语文教育根本目的的主渠道。这就要求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充分调动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积极性和介入性,深入文本,提倡个人语言对文本的个性化多元解读和体验,激发起学生思想的火花和情感的波涛,真正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人文性观照,实现真实情感、自由精神的领悟和交流。
基于以上的熟悉,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作为主导,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走进作者,理解作者,和作者进行同等的情感交流,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在注重文本本身价值取向的同时,尊重和激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推动教学论文学生思维的活跃,丰富学生情感的体验。正如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十二韵》中所言,“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贵能验诸身。”而情境教学法正是追求“贵能验诸身”的阅读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法夸大教师立足文本,创设情境,以其情动人,以其美感人,以其理服人,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体验感悟,交融互渗于作品的客观景物之中和作者主观情思之中,终极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相统一的审美境界。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该如何依据文本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情境,实现“验诸身”的目的呢?

一、课堂的语言表达要有感染力——渲染法

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是实现情境教学的基本条件。由于语文教材相当一部分篇目时代跨度大,背景各异,再加上学生本身的生活阅历有限,认知水平有限,审美情趣又受现实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要想使学生真正走进这些作品,进入文本的情境,去体验和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以中获得美的感染和熏陶,就必须借助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
像诸葛亮的《出师表》、朱自清的《背影》、季羡林的《幽径悲剧》等这些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真挚深厚的感情。但这些作品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和学生的间隔较远,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引领学生阅读文本时,全身心的投入,沉浸其中,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吸引学生,带领学生真正走进作品的那个时代,走进文本所描述的情境,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运用或澎湃,或深情温婉的语言,渲染出文本或悲壮凝重、或哀婉凄清的情境,消除学生和文本之间的隔膜,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情感产生共鸣,获得美的享受。

二、鼓励学生依据文本展开想象——想象法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必须以文本为基础,但仅仅局限于文本又是远远不够的。对文本解读的过程,就是一种“入”与“出”过程。“入”,即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充分与文本深度“对话”;“出”,就是在学生对文本的真正介入、真情体验、真切感悟的基础上,完成对文本阅读的再创造。文本解读过程中,“入”与“出”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入”是“出”的条件,要想得到实效的“出”,首先就必须“入”好,悟透;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当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借助文本,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由词得言,由言会境,由境悟情,由情品味,超越文本,以而真正领悟文本的神韵和魅力。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借捕蛇者之口交代了捕蛇的辛酸和不幸:“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捕蛇者一家的痛苦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设想祖父或是父亲临终前一天出门捕蛇的情形:祖父(或父亲)挥手和家人告别,祖母(或母亲)倚门含泪,内心深处布满了深深的担忧,也许每一次的告别都是诀别,也许每一次的再见都不会再见。当暮色渐渐降临,犹如家人心头的阴影愈来愈浓……当一家人发现跌跌撞撞在山林间找到祖父(或父亲)已经僵硬发黑的尸体,心中长久的担忧终于变为了现实。
在这样基于文本的想象中,既进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力,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丰富了文本的内涵,真正把握了文本神韵,真是一举两得。

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体验——拓展迁移法

语文教材中有些篇目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体验有一定程度的相似,遵循跳出文本,再回归文本的原则,那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体验也可以为我所用,成为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最好的扶手。
都德《最后一课》是脍炙人口的世界名篇。慷慨悲壮的爱国主义主题固然是人类共同的永恒的主题,但由于历史的久远,地域的差别,我们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总给人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难以真正进入文本所营造的情境。如何引领学生充分感受小说中阿尔萨斯人被奴役的痛苦和悲愤,真正走进阿尔萨斯人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同命运共呼吸?实在就在几十年前我们自己也有着和阿尔萨斯人相同的经历:课堂上用多媒体展示日本帝国主义在统治东三省时强迫中国中小学生使用的日文课本和相关文件。课堂上的学生顿时有了一种悚然动容的表情,脸上的神色一下子凝重了起来。
在这样的拓展迁移之中,推己及人,感同身受,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这篇小说震撼人心的气力,让人不得不赞叹情境教学法的魅力。

四、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的表演——角色体验法

有些课文本身具备一定的戏剧性,矛盾冲突尖锐,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文本本身的这一资源,组织学生依据文本进行课本剧表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主动而迅速地把握和理解文本内容,加深学生的阅读体验。
如《晏子使楚》这篇课文,齐楚双方矛盾冲突尖锐,场景比较集中,很合适学生排演课本剧。学生在仔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会自觉去发掘文本中富有体现力的词句,比如楚王君臣密谋时的神态语气,楚王“视”晏子时的神态表情,还有晏子应对楚王时的那种以容自信,不卑不亢。无论学生扮演楚王还是晏子,要想把人物演活演好,就必须下功夫去研读文本,进入矛盾冲突的情景。
这种立足文本的角色体验,不仅能让学生进入情境的角色中去,设身处地,加深对文本的阅读体验,还能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的一句话:“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我们平时的阅读教学实践中,要紧密联系文本,深入探讨“情境”,领悟“情境教学法”的精华,为我们的学生营造一个布满诗意布满的课堂!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