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为学之始好为问之源——感悟语文教学中学习兴趣培养

更新时间:2024-03-24 点赞:35650 浏览:1605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比如无源之水,日见其竭,无根之木,日见其枯。张载曾说:“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语文是一门开阔和提高人的熟悉水平的重要学科,学生对语文不能产生兴趣,就难以进入语文大门。正如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所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兴趣在学生和语文知识之间架起桥梁,让学生通过桥梁进入语文大门,才能探讨、探讨语文知识,联系和运用到生活中。这方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与同行商榷。

一、第一堂课上好,培养学习兴趣

以心理学角度和人对客观世界的熟悉规律看,人们对事物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如刚刚步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在学习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这篇文章时,普遍感觉理解起来难度较大。由于这个跨度不足,学生对新学期新年级新课文的内容既感到神秘又惧怕。所以,教师应以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入手,以单元前引语《亲近文学》为主线,精心设计好第一堂课。告诉学生当站在新班级门口时,你会有哪些感觉(欣喜、惊奇、徘徊、观望、止步不前……)不同的感觉反映对事物不同的态度,这些态度哪些是可取的呢?(学生自然会得出一个结论),老师会说:想着新班级的班风班貌,新班级的同学同桌,幻想到新班级里的无穷乐趣,关键取决于你对门里的世界是否有探讨和了解的愿望。今天,作家赵丽宏给大家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引领大家翱翔在文学这块神奇欢快的天地中。(启发学生思索)课堂上教师可以引用生活中普遍的情感发生,化抽象为直观、形象、生动、具体的东西,以画面、音乐等手段以各种感官感觉上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欣赏其美感,使学生在课堂上布满兴趣,布满。教师要给学生扫清“神秘”及“畏惧”心理障碍,树立良好的学习信心,让他们将小升初的陌生感和羞涩感都抛到九霄云外,不再与七年级产生“隔膜”,而由“惧学”转化为“好学”。

二、课堂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课堂上,教师创设学习情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留意力,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产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好学”转为“乐学”。
例如,在学习《核舟记》一文时,我就拿了我们家宝宝的桃核,上面刻着牛属相,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再出示核舟的雕刻图片,两者一比较,学生就会进行自我提问,这样的自发提问,就会激起学生的深入思索。
又如,在上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口技》那课时,我的开场白就是黑板擦,“啪”的一声响将学生的留意力转移到我这里,课堂气氛顿时提升,好奇心的驱使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学习《成功的》一文时,可以讲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的故事,激励学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学习《黔之驴》时,以《狐假虎威》寓言故事导入,当学生听得如痴如醉的时候,接着书归正传,把学生欣然领进文言文的“王国”……

三、操纵实践体验,强化学习兴趣

现代中学生普遍比较好动,而缺乏动手实践能力,也很少参加简短式写作练习。所以教师要捉住课堂40分钟,多注重让学生动笔,以各种形式的实践性活动来发散思维,提高阅读速度,欣赏美,以而增强学生探求语文知识的乐趣,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
例如,当学生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一面》时,我就牢牢捉住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的要求,作者在对鲁迅先生这个人物形象进行描写时,用了哪些描写策略?有什么好处?让学生回顾以往所学知识:描写人物的策略有哪些?词语运用的正确性,语言描写的形象性、生动性等等。正当学生一个接一个的积极介入点评时,我的大好机会来了,我就趁热打铁,要求仿照文中的描写策略,用两三句话对你身边的某个人进行描写。学生们很兴奋,大家乐此不疲,交流时,人人都会写,内容也很出色。活动结束后,同学们不再为写作而烦恼,不再为作文中无内容可写而焦躁,他们说,“作文原来如此轻松”!

四、作业形式多样,巩固学习兴趣

以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的兴趣,都是有一定限度的。教师在重视激发学生暂时兴趣的同时,不可忽视去培养学生在学习态度方面的持久性兴趣,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巩固和进展,进而转化为自觉学习行为。因此,教师既要重视“开头”的精心设计,还要重视最后的“布置作业“这一环节的精心安排。
如《一双手》一课结束后,我给学生准备了这样一个作业:回家观察父母的手,写写它们的特点。作业的量虽少,但重在操纵的过程,学生只要去做,就以中学会了体谅父母,理解爱,并学会细心观察生活。再如,结束了《白杨礼赞》一文,我布置作业,让学生找一找,抄一抄一些关于借物抒怀的优秀作文并指出文中借的什么物,抒的什么情。作业的精心设计,不仅摆脱了旧有的以书和基础练习为主的形式,而且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学生会以“厌学”变为“乐学”的。

五、温习方式变换,提高学习兴趣

温习环节在语文教学上非常重要,《论语》有云:“温故而知新”么。一般在迎考前,教师总是带着学生把重点以头至尾过一遍,有的干脆让学生一边自由温习一边进行“题海战”,这是他们的那套所谓的“见多识广”的温习策略。这样的策略可能也有它的道理,但带来的负面影响确实不小,最大危害就是使学生对语文乏味,对书本乏味,对你这个语文老师的乏味,终极提不起学习语文的兴趣来,这样的温习只能落得个事倍功半的下场。由此,我个人以为教师要转变一成不变的温习方式策略,做到既要减负,又要保质。
记得七年级第一学期即将结束,温习迎考阶段了,要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时间的联系,我一时突发奇想,准备了一些小纸条,上面有一个个要求背诵的课文诗词名,折起后,让学生上讲台抽签,抽到什么就背什么。班级一下子沸腾起来,都会的同学跃跃欲试,不熟的同学急忙翻书查看……你往台下扫一眼一下子就明白全班的背诵情况了。活动结束时,我又申明道:“大家这么兴奋,这样吧,我们明天继续。”这样,那些会背的同学想着自己上讲台流利背诵后那些羡慕的眼光,是多么得有成就感,心里面一定会美滋滋地说,“我,骄傲”啊;然后回去继续想法子收集整理归纳下册书的背诵内容,由于他们猜准了老师会将这个策略用到初中三年的全部要背篇目中。而那些不熟的和不会的同学会自然而然地回去下功夫,由于他们感受到了,背不好,站在讲台上,有这么多双眼睛对你“行注目礼”是多难堪的事啊。这样,背诵的枯燥乏味就会在紧张刺激的游戏中荡然无存。
爱因斯坦说过:“我以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要热爱首先要有兴趣,只要教师专心地培养、激发、强化、巩固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自然会对语文产生热爱,对语文老师产生热爱。他们每次看到你时,脸上都洋溢着微笑,这样的布满着热爱语文的微笑的气力,也一定会激励着你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语文教育事业中去的!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