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实施

更新时间:2024-04-01 点赞:15619 浏览:6884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推动教学论文学生身心和谐进展。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应以引导朗读入手,让学生感受美;以探讨意蕴着眼,让学生鉴赏美;以说写练习着力,让学生体现美。
关键词:语文课堂美育感受美鉴赏美体现美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把美育作为人格完善的必修课,重视艺术的教育感化作用。他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叶圣陶以为文学欣赏的目的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重视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推动教学论文德智体美的和谐进展。可见,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重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有利于拓展语文教学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得到美的陶冶,美的净化,使他们辨妍媸、知善恶,推动教学论文他们身心和谐进展。因此,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自觉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他们去感受美、鉴赏美、体现美。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笔者以为应以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以引领朗读入手,让学生感受美

新编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多为优秀之作,是“依照美的法则创造出来的”,本身就是美的结晶。它们用美的语言塑造出的美的形象、创造出的境界,是学生接受美感经验的“乐园”。“三分文章七分读”,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是语言的艺术,让学生感受的基本形式应当是读,它是获取文章美感的必经之路。在吟咏朗诵中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少课文如配上图画、音乐创设相应情境,学生可更好地凭视觉、听觉去感受美。

1.在读中感受音乐美

文章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音韵、节奏的铿锵和谐、动听动听方面。一般说来,诗歌散文的音乐美体现得较为突出。律诗有平平仄仄的对称呼应,有韵脚的重复回环,朗读起来有规律的节奏间隔,能造成抑扬抑扬之美。比如《七律长征》的明快豪迈,《天上的市井》的舒适婉转。《白杨礼赞》中揭示白杨树的象征作用时,作者连用了四个排比性的反问,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气势,读起来让人感到慷慨激昂,情感不可抑制。对于语文教材中的这些课文,教者应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尽情感受到课文的音乐美。

2.在读中感知画面美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作品富有绘画的美感。我们只有细细美读,启发学生展开联想,才能感受到作者给我们描绘的画面美,以而受到美的感染,获得美的熏陶。如朱自清的《春》一文,教者可指名学生分小节读,其余学生听朗读闭眼脑中再现文中所绘画面。在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能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和活力。教《济南的冬天》时,可让学生读后描述作者给我们绘就的一幅幅“工笔画”,让学生感受济南的冬天:慈善如娘亲,可爱似少女,清亮赛水晶的特点。其它如《紫藤萝瀑布》、《绿》、《三峡》、《醉翁亭记》等课文都可让学生在美读中头脑再现美的画面,使其进入美的意境,给其带来审美享受。这些课文中的美丽画面具有明显的美育内容,易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以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3.在读中感悟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朗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学生在阅读教材中的名篇佳作时可感受到正确精炼的词语、新奇巧妙的比喻、荡人心魂的情韵、整洁优美的排比、出色和谐的叠句、精炼睿智的格言、机智蕴藉的幽默带来的美的享受,感受到我们汉语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不同作家的不同语言美。如教《绿》时,可以针对“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这个比喻句,引导学生感受比喻的新奇巧妙,向学生讲荷叶的绿有什么特点,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大脑中很快出现了荷叶那种鲜润水灵,布满生机和活力的绿的形象,以而正确地把握了梅雨潭的绿的特点,且以中受到绿的感染,品味到文章语言的精妙。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儿的孤烟的“直”,落日的“圆”,诗人用高度凝练的两个词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奇伟壮丽的塞外画卷。教者只要引导学生细细地美读,认真地去品位,定能感受到作者忠于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二、以探讨意蕴着眼,让学生鉴赏美

在审美教学中,教者应带领学生进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感受形象,进入意境,通过亲身情感感受,着眼于探讨文章意蕴,以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评价,引领学生探讨美、感悟美,培养学生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

1.披“文”入“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独到地把美育叫做“情育”。在语文教学中,应把学生带入文本特定的情景中,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使之通过亲身情感感受,产生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文章的每一个表象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映,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结晶。语文教学中如能披“文”入“情”,往往便牵一发而动全身,达到美育乃至全文的教学目标。在教《最后一课》时,教者应紧扣文中先后四次出现最后一课这一艺术构思的点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章所体现的亡国之恨、爱国之情。同样我们可捉住《荔枝蜜》中对蜜蜂的感情变化:“总不喜欢——有点喜欢——梦中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朱自清的《背影》的四次流泪,以它们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可以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在情感的波涛中,学生既探讨了文章的意蕴,也受到了审美教育。

2.依“形”悟“神”

“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美是在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是抽象的思想”(车尔尼雪夫斯基语)。可见,美和形象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形象,就谈不上美育,教学中应留意引导学生遵循文章的思路,捕捉文章中的形象,使他们看得见、摸得着文中所绘之“形”。语文教材中具有不少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崇高形象。例如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浩然正气的文天祥,代父以军的木兰,爱生如子的蔡芸芝,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以身殉职的白求恩,热爱祖国的韩麦尔。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物形象,可以激发学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更深层次地理解领悟文章的思想美。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受到熏陶感染,以而摒弃假恶丑,趋于真善美。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在依“形”悟“神”中得到提高。

三、以说写练习着力,让学生体现美

人们熟悉世界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创造美、体现美,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学习,吸取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语言材料,鉴戒前人创造美的经验和规律,以及体现“美”的策略,以而让学天生为创造美的主体。为此,我们应以说写练习着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体现美、创造美。
首先,应重视“说”。加强对学生的表情朗读、再现性复述、想象性描述等方面的指导,让学生将自己深入文本后感悟到美并通过“说”体现出来,再现文本中的音乐美、画面美、情感美、意蕴美,使学生说中做到韵律和谐、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其次,应着力于“写”。学生长期接受文学作品的熏陶和感染,都有向往美、追求美的强烈愿望,也渴望能书写心中的。但苦于体现美的能力不强,或不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点,不少同学害怕写作。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学习前人创造美的经验、规律、策略,激发他们的创作,借给他们一双“慧眼”,鼓励他们去发现美,主动去体现美。在师生共同学习课文后,也可安排同类体裁、题材的作文练习,引导学生以语言表达、结构安排、主体确定等方面对范文以模仿入手,进而达到独创的层次。如学习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后,可让学生将其和《背影》、《回忆我的母亲》、《台阶》等文进行比较,总结创造美的规律,并布置学生进行同题作文,按范文仿写,使学生有感而发,有法可效。
语文教学和美育不可分离。我们应在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感受美、鉴戒美、体现美,应让学生在感化、陶冶中提高品位情趣,在审美愉悦中铸造美的心灵,萌发美的行动,以而实现人格的完善和心灵的和谐。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