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艺术类人文素养提升

更新时间:2024-02-14 点赞:3388 浏览:789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著名教育专家于漪曾经说过:“培养学天生为21世纪素质优良的中国人。是各个学科共同承担的责任。但语文学科起着独特的、别的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由于语文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粹。语言和思想、情感,是同时发生的。它不仅仅是载体,实质上它就是意思、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教学生语言。也就是同时在用人类的精神文明。用中华文化的乳汁哺育他们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提高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熟悉。”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大学语文课才成为“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也成为艺术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环。

一、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及理由

人文教育的界定众说纷纭,教育界普遍的看法是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修养人文精神,是通过相关的人文素材对大学生进行提升人生境界、塑造理想人格的教育。以某种作用上说,人文教育是一种美育,是人性美的培育。钱理群教授就曾说过:“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给人的生命一种亮色。”大学语文固有的本质属性。使其得天独厚、无可替代地处于人文教育的核心地位。这既符合当代中国艺术教育实际,也符合艺术教育的本质规律。然而我们看到。目前大学语文在艺术教育中的近况是比较尴尬的。即使是在高等院校基础公共课中,大学语文也显得无足轻重:课时量少,学生学习兴趣低。艺术类院校当然也无法幸免。艺术类大学生对人文素养的迫切需要与目前艺术院校人文教育的缺失产生了很大的矛盾。笔者以为,造成艺术类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理由主要有三点:
1 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导致人文素养的缺失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进展,社会越来越趋于物质化、技术化,对文学、艺术等精神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急功近利的思想逐步占据了社会的主导地位。作为小社会的高校同样深受影响。在大学教育中有着着一种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教养的倾向和轻视人文建设的走势。世风浮躁,校园里很难再见到对思想、文化、艺术真正感兴趣、愿意投入的学生,趋之若鹜的不再是学术探讨而是什么明星到访,校园里的价值观发生了严重的变化。学生所选择的专业和课程严重功利化,他们更愿意选择比较实用、更轻易获取就业机会的课程。而对于蕴含深厚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学语文,由于其人文素质的功效不是立竿见影的,很多学生在思想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大家普遍以为学好自己的专业更为重要。因此直接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令人堪忧。
2 教学理念及方式的陈旧造成人文素养的缺失
有位校长曾经说过: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学,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与学术基础不宽: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扎实的基础练习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进展不足。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教育受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阻碍了人的全面进展,也影响了随后的大学教育。大学生固然再不需要过“独木桥”,但长期以来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已经根深蒂固,这也直接导致了大学语文课堂的效率低下和人文素养的缺失。
3 当代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独特性影响人文素养的提升
艺术类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境一般都较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忧患意识。而且我国艺术类专业学生录取的特点,决定了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文化要求比普通高校学生的文化要求要低得多。加上艺术类学生的个性特点一般都是沉静不足活泼有余,喜欢张扬自我个性。责任意识较差。缺课、逃课、迟到、早退等现象在艺术类院校比在普通高校更普遍,有时候进课堂也是不带书本,空手而来。学生尊师重教的意识也比较淡薄,课堂秩序也需要维持。难以实施教学,更谈不上人文素养的提升。

二、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升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养

大学语文是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在提高学生读写能力、教给学生学习策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重在提升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用文学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以情感育人,使学生汲取自强不息、革新教学论新教学论文的民族精神,推动教学论文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向学生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的转化。这也是大学语文教学想要在学生身上达到的效果。面对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窘境,作为以事这门公共课教学的教师。固然我们无法转变环境和条件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制约,但大学语文毕竟有其自身的魅力,我们完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这门课程内涵的挖掘。努力创造出一些新的方式策略,引导学生乐学、爱学,以而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打下基础。笔者想以大学语文教师基本的日常教学方式上探讨一下人文素养的教育和培养。
1 教学设计方面采用主导式教学方式
针对艺术类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所需人文素质及语文能力的要求,选择恰当的内容来组织教学。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把每堂课要完成的人文素质及语文能力培养目标设计成一个个不足情景,化解在“语言演练——课文解读——课后导学”三个教学环节中,然后师生互动,共同学习探讨,逐寻求不足解决的策略与途径。在此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语文能力,使其学有所用,为将来的生活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 讲解作品以艺术鉴赏为主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是重点讲解和浅析作品的思想内容,重视作品的政治性和社会性,而忽略艺术鉴赏。老师在浅析作品的思想内容时滔滔不绝,浅析艺术特性时却泛泛而谈,这既不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也不利于他们写作能力的提高。我们说,文学是具有艺术审美特性的,生活丰富多彩,评判标准也绝不能单一,教师在讲解、欣赏文学作品时应更多以艺术鉴赏人手,尤其是对于艺术专业类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只有多挖掘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浅析作品的艺术效果,才能取得更有价值也更有深度的教学效果,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 教学方式多种多样
所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就是要求教师要尽量多地寻找一些好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传统的“填鸭式”的语文教学没法适应学生尤其是艺术类专业学生活跃的思维,他们需要介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戏剧专业的学生,就可让他们分角色排演话剧,或者把课文改编成小剧本;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诗词时可让他们谱曲演唱。这样,根据每个专业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巩固学生所学艺术专业知识并学以致用,而且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大学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现自我,增加新鲜感,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其综合能力,提高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同时也可使用多媒体等现代科技和先进教学手段,把重点列成提纲。并通过一定的音频和视频,把有价值和有代表性的内容播放出来。课堂教学配有音乐、图画甚至强烈抒怀性的解说词很轻易就把学生带人诗词画的优美境界,领略大学语文的博大精深,产生精神上的愉悦之美。还可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灵活采用演讲、诵读、讲故事、观看影视、评论写作、讨论、辩论、专题报告等多种教学策略,寓教于乐,引导学生积极思索、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并终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质教育是通过优秀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实现的,而优秀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不断的积累、提炼和升华逐步形成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展而进展的。在社会的纷扰、浮躁之中,在急功近利的现实中,如何让艺术类学生阔别浮躁心态,静下心来学习大学语文,感受教材文本所应有的人文底蕴。恐怕还需要教学者本身的心态以及是否运用了切合艺术类大学生心理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大学语文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