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用

更新时间:2024-03-25 点赞:26252 浏览:11983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多媒体教学作为教学手段,能集声、色、光、图于一身,又具有直观性、新奇性、趣味性和艺术性。它的运用,可把理性的授知和令人愉悦的陶冶融为一体,使学生的个性心理特长、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以而推动教学论文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就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激活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心理场

我们应当熟悉到:教室中教师和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信息场,教与学是心灵、语言、信息交换的一个过程。学生掌握知识体现为自身内在的学习需求。“教学应当贯串在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能连贯地体现为留意、等待、探讨和行动。”(赫尔巴特语)因此,兴趣的激活、保持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兴趣作为支配人们行动的动机,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反映的结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大量的表征,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多媒体以其强大的体现力,使客观事物的形、光、声、色等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对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心理场。

1.形象感知,使学生受到“情”的诱导

文学作品以塑造形象为手段,达到教育、启智的目的。多媒体以其极强的体现力,将形象放大、缩小、连续、定格等,展示在学生眼前,激发学生兴趣。如《丰碑》一课,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揭题后,教师提问:丰碑什么意思?课文中的丰碑指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接着多媒体演示:大雪纷飞,在一棵大树下,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着,如一座晶莹的丰碑。教师启发学生:军需处长怎么会被冻死的?在冻死前是怎样的情形呢?导入重点段第三段的学习。多媒体演示:画面渐渐清楚,出现了老战士的形象,他冻僵了……导入第七节的学习,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观察军需处长的表情、动作、穿着等,使学生了解军需处长是被严寒冻死的。接着,教师通过富有感情的范读,引导学生思索:军需处长为什么会被冻死的?学生通过朗读浅析理解军需处长一心为公,绝不利己的高贵品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他的这种精神,可用多媒体把两个画面结合起来:老战士冻僵了……大雪越下越大,覆盖住他的身躯,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运用多媒体,通过两个场景的比较,体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视觉上的差别,使学生以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产生“情”的冲动。

2.模拟过程,使学生获得“真”的感受

模拟,即写真。通过程序设计,模拟过程,达到真的目的,使学生获得真的感受。现代认知心理学以为:提供四周的熟悉的真人真事,更具有感召力。多媒体的模拟功能,能帮助我们实现这一愿望。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的限制,把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展现在学生眼前,既缩短课堂教学时间,又增加课堂信息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飞夺泸定桥》攻天险一段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奋不顾身”一词,可用多媒体模拟:喊杀声、炮声混成一片,红军战士不怕危险,奋勇夺桥……在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定格放大让学生仔细观察几个红军战士夺桥的动作(铺桥、冲锋),用“红军战士夺桥奋不顾身,有的……有的……有的……”进行说话练习。在视听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索,运用词语把它表达出来,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由感性熟悉上升到理性熟悉。
通过模拟过程,视听结合,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对词语的理解更为深刻透彻。模拟过程,还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重点理解更为方便。例如:《飞夺泸定桥》另一重点段“抢时间”的教学中,教师即可运用多媒体模拟敌我双方抢时间的经过,使学生很快就能了解重点,进入课文的情境中。

二、点化难点,引导学生积极介入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捉住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介入。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设计课件,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不足。

1.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

美国教育家德加·戴尔以为,当学习是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时,获得知识和技能就比较轻易。语言文字作为描绘客观世界的符号,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由于多媒体可以提供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客观世界的表象,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了联系,化难为易。如《鸟的天堂》中有一段描写榕树叶子“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引导学生理解“颤动”一词是个难点,“颤动”字面上可解释为“抖动”,光理解这些是不够的,这时,教师可用多媒体演示:晨曦中,那青翠、油亮的新叶在微风中轻轻地颤动……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点拨,学生便领悟到了“颤动”一词,之后进行说话练习。这样,以感知→理解→运用,以抽象→具体→抽象,词语的理解在表象的作用下真正以感性熟悉上升到理性熟悉。

2.化静为动,化虚为实

想像、联想是作者以客观实体上生发出来的。以多媒体为载体,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主观感受,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例如:《荷花》一课,引导学生理解想像“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是一个难点。如何突破难点呢?有位老师设计了如下课件: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满池荷花。它们姿态各异。看着看着,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多媒体演示:我在荷花中翩翩起舞,满池的荷花也随我一起翩翩起舞……蜻蜓向我飞过来,告诉我飞行的欢快;小鱼向我游过来,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小作者的观察想像……虚实结合、消息相生,整个难点的突破是在欣赏的过程中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驰骋于美的画面中,积极介入进教师的教学之中。
引导学生积极介入教学活动,以兴趣激发为先导,以视听为手段,以提高课堂介入率为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我们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目的。
综上所述,只有正确地熟悉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才能实现以媒传知、以媒生情,才能为学生熟悉过程的重点、难点服务,并为其感官提供愉悦的刺激,才能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