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练习在语文教学中作用及作用浅析

更新时间:2024-01-26 点赞:11494 浏览:4615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的今天,我们的很多教师仍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朗读,只钟情于对文质兼美的课文进行细琐分散、支离破碎的浅析,舍不得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似乎不能出分数、不能直接见效的朗读上。甚至有的学校荒唐地规定“语文课上不许朗读”!学生不会朗读,更不会在朗读中欣赏美、感受美,只知道拼命记老师的讲义。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对语文课渐渐失去兴趣,以而出现了语文课堂上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学生的语文水平自然也不尽人意:不少学生说话结结巴巴,朗读断断续续,写作文句不通。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对这种不重视朗读的语文教学提出过严厉的批评:“中学里往往不留意读,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达逻辑联系、传出神情意态了。这是不能容忍的。”今天,在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不断推向深入之时,我想我们是应该充分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了。

一、加强朗读练习的论述依据

1、朗读符合汉语文字特点

王力先生曾在其《略论语言形式美》一书中论述道:“除了音乐性的美之外,语言形式差未几没有什么其它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东西了。”汉语语音具有音乐性,一是由于在汉语语音中,元音占明显突出的地位。元音属物理学中所说的乐音,使得读音和谐动听;二是由于汉语是一种有声调的语言,一连串的音节由于四声的变化而形成语音的起伏、疾徐、抑扬、强弱、隐显等,以而造成情感的节奏,进而构成音乐美的效果。

2、朗读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体现了学生心理进展的特点。心理学探讨表明,小学初中的学生由于内部语言还未得到充分的进展,其思维形式带有很大的情景性。国外有的心理学家以为,儿童最初是在“高声地思维”,然后才由外观的语言过渡到耳语,又过渡到内部的语言。朗读正是帮助他们通过“听”来思维,以而推动教学论文智力的不断进展的。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的眼、口、耳等多种器官同时活动,形成多通道的暂时神经联系,加深了大脑皮层的痕迹,有助于增强记忆。加强朗读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尤其必要。初中生正处于童年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具有耐性不足、好奇、好胜、好动等心理特点。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进展的阶段水平,及时发现和了解学生的兴趣,在适当的点拨下,让学生开口读,读出兴趣,体验欢快感,在一唱三叹中深受感染,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然后再“说说”、“议议”。一堂课下来,学生始终感觉兴味盎然,乐在其中,学习效果自然就会提高。可是,我们有些语文课自始至终都是“一言堂”,学生在极端被动的状态下学习。这样烦闷的课堂气氛怎能唤起学生热爱语文的热情,怎能不让学生怕学语文厌学语文呢?

3、朗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我们提倡朗读,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所需要的。朗读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朗读课文,感知和感受文章的语意和整体美。否则,老师讲得再细再好,浅析得再透彻,学生也只是被动的接受,只能记住其中的一鳞半爪。这样就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我们开展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形成能力。通过朗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加强朗读练习是在语文教学上落实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

二、加强朗读练习的现实作用

1、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现在的语文课上大多是教师在唱独角戏,不遗余力地讲解浅析,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很少有机会介入其中。久而久之,他们也就失去了介入的兴趣,渐渐地疏远了语文课,疏远了语文这门学科。但有了朗读就大不一样了。当抑扬抑扬的朗读给人以动听的感受时,当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人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时,当富有韵律的朗读撞击人的心灵时,有哪位学生能对此无动于衷?有谁能不产生尝试一下的动机?笔者曾经听过一位老教师上示范课,讲的是《老山界》中红军连夜登山一段。老师并没有浅析讲解路如何陡、山如何险、“之”字形“S”形有何作用。他只是让学生读出文中描写山路险陡的句子,然后让学生放声朗读红军的话。学生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纷纷动起来展现自己的读功,尤其是那句“我们顶着天了!”高亢响亮,布满了豪迈乐观蔑视一切困难的情怀。不待老师讲解,红军战士大无畏的乐观的革命形象就深深地印在了每个学生的脑海中了。望着学生们那兴奋得通红的小脸和闪亮的眼珠,我在心底热烈地为这位老师喝彩。遗憾的是,这样的课并未几见。

2、朗读可以进展学生的智力

“口诵心惟”。朗读不仅是对语言能力的练习,也是对思维能力的练习。朗读要求不停歇地读一段或一篇文章,做到不掉字、不添字、不倒读、不误读,这对于留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来说,不仅可以维持其留意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练习了其留意的广度和分配能力。朗读的停顿、轻重、升降、快慢等,需要根据上下文的作用联系及时做出符合原文含义的表达反应,这又练习了学生思维的灵敏性、灵活性、深度性等。朗读要感人就得深入意境,进行艺术再创造,这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实在就是在推动教学论文学生的智力进展。相信各位老师都有这种经验:班级内那些谈锋犀利、语言缜密、妙语连珠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智力超群的佼佼者,而那些说话口齿不清、词不达意、甚至经常颠三倒四的学生,极少不是反应迟钝智力较低的后进生。

3、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学习一篇文章的基本要求,学生只有对文章有了一定的感受和把握,才能以文章中找到活的思想和灵魂,以而更有效地理解课文内容。而朗读的要义就在于通过对作品音声节奏的感受,披文入情,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理解,而且亲切的感受。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生在朗读文章时,把书面语言变为有声语言。他们就如同替作者说出了这一番话。“作者之神气音节和声调,拂拂然似与我之喉舌相应。”反复地读,把文章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感受到作品的思想内容并受到感染。朗读就像一位出色的导游,引领着学生欣赏课文中每一处风光秀美的地方。笔者在教读《以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曾让学生反复朗读“不必说……”那一段。朗读过程中,有的学生一边读一边露出会心的微笑。我想这大概是他以趣味盎然的文字中读出了自己儿时的美好回忆吧。他大概又看到了“碧绿的菜畦”,听到了“鸣蝉的长吟”,尝到了“又酸又甜的覆盆子”了。不必老师再费口舌去浅析讲解,学生们很轻易就理解到:喜爱大自然,喜欢游戏是孩子们的美好天性。
总之,“没有朗读的课只是‘课’,它不是美的语文课。”我们应该让朗读贯串于语文课的全过程,使之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热门和亮点,成为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增加点。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