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德育因素挖掘

更新时间:2024-03-29 点赞:4802 浏览:1663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而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挖掘德育因素,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呢?笔者进行了探讨。下面就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了解历史,激发爱国情怀

本文描述了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了振兴中华的责任感,熟悉到只有祖国强盛才能不受外敌的侵害,自觉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观看与圆明园毁灭前后有关的图片,同时相机先容历史背景:1840年,中国与英国发生了战争,中方失败,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以此外国侵略者陆续入侵,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每每以割地、赔款而让步。1860年,英法联军攻打北京城,清朝咸丰天子贪生怕死,逃之夭夭,致使英法联军闯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这是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见证,让我们共同记住这一历史。随着老师沉重严肃的讲述,这时学生个个义愤填膺,咬牙切齿。于是,捉住火候教育学生,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的文化,中国人民是有志气的,过去的屈辱历史让它过去,但是我们一定要铭记在心,树民族之魂,振中华之威,为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为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兴旺而勤奋学习。

二、品析词句,激励爱国斗志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教学时,我通过引导学生捉住重点词语、句子等反复细致地品味其所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如“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市井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周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通过理解这些词句,激发起学生对我国古代杰出建筑艺术的赞叹。还有“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历代名人字画,各种奇珍奇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真为这个犹如人间仙境,巧夺天工,丰富多彩,美不胜收的园林而感到惋惜啊!为了不再让这段屈辱的历史重演,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奋发图强,学好各项本领,继“神州五号”之后,为研制并发射更多的火箭做后备气力,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
这些句子,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着的历史文物是极其的珍贵,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圆明园艺术的赞叹,焕发他们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通过理解了重点词句,就会使学生的爱国跳跃在字里行间并产生强烈的共鸣,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三、以声传情,树立民族自尊

当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已入境动情之后,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通过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朗读“圆明园辉煌的过去”这部分,语调欢快而活泼,学生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祖国的赞叹与自豪的神情;而读到“圆明园被毁灭”的部分,朗读的语调沉重而气愤,越读越愤慨,沉重自然而然地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恨之入骨,对他们的野蛮、疯狂不可饶恕。通过这样强烈比较的朗读,激起学生热爱祖国,仇恨侵略者的思想感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激荡在学生的心间,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

四、立报国之志,抒爱国情怀

原本华丽的圆明园,如今已是一片废墟,那是英法联军一把火烧了的瑰宝与精华呀!好几代帝王的梦想和人民的心血呀!惋惜之余,不足悄悄爬上了心头,为什么英法联军敢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意抢掠、烧杀、毁坏呢?为什么中国人不敢去制止呢?思索再三,答案是:当时的清政府太弱,太弱,弱到不堪一击。想管?却力不以心。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的毁灭。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新的国际形势使我们清醒地熟悉到“弱国无外交”的道理。只有奋起直追,不断赶超,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强盛,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总结课文时引导学生明白:我们的国家经历了50多年的进展,铸就了今天的辉煌,但与其他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要缩小差距,实现国富民强,希望就在今天,在少年儿童的身上,少年强国则强。我们每个人都不要忘记国耻,要立志报效祖国。爱国的种子悄悄地扎根在孩子们的心间。惋惜、愤怒之余,我一定要立志好好学习,掌握本领,把祖国失去的,全部拿回来,而不是花高价买回来。同学们,为了祖国的明天,也为了我们的明天,加油吧!
当然,不同的课文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恰当的德育教育方式。只要我们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内涵,找到德育教育的支点,在学生学文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那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了。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