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视野下初中语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31 点赞:3655 浏览:1105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近年来,媒体关于中小学生或他杀的报道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触目惊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展开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在教学中进行生命主题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无疑为语文教学革新教学论文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生命观生命意识生命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

3.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1)11-0106-02

2008年,泗洪一名16岁初中生因在网吧玩游戏很晚回家,遭到母亲斥责殴打,不堪忍受的男孩手持水果刀疯狂地将母亲捅死,随后自己也跳楼身亡。
2009年,江苏省盐城中学初三男生王某以教学楼五楼跳下,结束了他年仅15岁的花季生命。
2010年,江苏阜宁县一住校初中生被母亲训斥和罚跪后,在家中上吊身亡。
……
类似的事件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触目惊心。面对当前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语文课文资源开展生命教育,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丰富他们的生命内涵,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
1生命视野下的语文教学内涵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让学生懂得生命至高无上的价值,特别是要善待自己,看重自己,享受生命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的欢快,善待生活中的痛苦,正确看待人生路上的坎坷,同时也尊重他人和敬畏自然。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展开生命教育的必然性。简言之: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充分地熟悉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以而终极提高生命的质量。
语文教学,无论是文本,还是学生、教师,都是最富生命作用的,他们灵动而富有内涵,因此文本教学要最大程度与生命教育结合,以而张扬学生的生命意识。在教学中,让生命与与生命碰撞,让生命散发迷人的味道,这才是具有生命活力的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极好的教材。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把落实这部分内容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利用课堂把生命教育悄无声息地延伸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过去,我们对语文课的熟悉总是停留“道德渗透“上,我们把握的是片面而呆板的思想性,重视挖掘文章的“中心思想”,忽视其中的人文精神。试问,假如孩子在繁重的学习中身心疲倦,假如他们的内心没有一点美的感受,假如他们经不起任何批评、承受不住一点挫折,那还有什么健康?什么欢快?什么自由?这样的教育又有什么用?知识的丰腴又有什么用?所以,精神生活理应成为校园生活和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代教育必须凸现“生命观”。
2挖掘语文课程中的生命元素

2.1感悟亲情的珍贵

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固然没有开设生命教育的专门课程,但是,在语文学科中我们还是能找到很多课文反映亲情的可贵,如邹韬奋的《我的母亲》描述母亲对“我”的爱以及这种爱在我生命中的重要量。当母亲离“我”而去时,“我”感受到了刻骨铭心的痛,在这痛里,有对母亲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思念,在作者的陈述里让学生懂得爱惜生命、庇护生命,以而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2.2感悟友情的纯洁

一个人的一生必然会有一些朋友,朋友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真正的朋友不仅可以同甘共苦,而且可以帮助自己解决很多人生当中的困难和麻烦。朋友之间的故事是滋润我们心灵的春雨。在语文课文上,教师要结合课文给学生有关友情的教育,如《羚羊木雕》,“我”把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好朋友万方,而万方把“我”的破裤子穿回家受到了妈妈的惩罚,他们之间是有着着纯洁的友谊的。在对文章的浅析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友情的珍贵,感受到了生命的光彩!

2.3感悟师生情的博大

教师不仅教给我们知识,而且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我们要感谢老师,感谢他们给予我们的一切。老师是给予我们知识的人,是给予我们打开知识宝库钥匙的人。他们也给我们最为无私的帮助,比如鲁迅的《藤野先生》讲的是在日本仙台,藤野先生给“我”的无私的帮助和鲁迅对老师的由衷感谢、无尽的思念。这样的课文都在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感谢师长。
3探寻生命的真谛

3.1培育探究生命的课堂氛围

在阅读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探究情境,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阅读与思索,而且能满足他们探究不足的深层需要,得到体验,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增进情感体验,重审自己的行为方式。
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结尾时,教师就可以这样设计:“我”对于勒叔叔的善举正是一种对亲情的呼唤,针对这一结尾,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我”这样做对不对?这又能看出“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假如他们看到的于勒叔叔是个富有的人,会受到怎么样的待遇?在课堂上形成一种探究生命的氛围。
美国学者巴特尔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我们教师要用爱心去感染每一个学生,爱是可以修复一切伤痕的良药。”“生命教育”本身就是布满人性、人情、人性的教育,那就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布满真情与关爱的人性、人情、人性的氛围,为生命教育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温馨的教学气氛。作为一个教师,我们要有一颗真诚的心,要热爱学生、时时关心学生,不管他们是优秀的还是一般的甚至是落后的,让我们的学生在温暖的课堂上感受到生命的尊严,领悟生命的曲折,珍视生命的宝贵。

3.2依托文本进行生命内涵教育

初中语文新课程所选录的很多课文都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些许体验与思索。如《生命·生命》、《紫藤萝瀑布》、《荒岛余生》、《杜甫诗三首》、《故乡》、《孤独之旅》、《陈涉世家》等,这些课文都以不同角度对生命有一番思索,在思索中透露出生命的光辉和理性的魅力,以而告诉我们要敬畏生命,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捉住这一点,引发学生对生命及其内涵的思索,也引发他们对我们的存活状态、理想追求的思索。如教杜甫的《春望》时,诵读品味感悟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触,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诗人的生活背景与人生经历,深入浅析杜甫为什么会发出“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人生感慨。这是由于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而衰,战争频繁的年代,个人生活又异常艰难,强烈的存活意识、生命意识,使他的诗以反映人民生活痛苦,表达百姓存活要求为主,在思想上达到一定的深度。《紫藤萝瀑布》中作者得知弟弟生病后内心痛苦到了极点,但是她以紫藤萝身上得到了关于生命的启迪,豁然开朗。《荒岛余生》是鲁滨孙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对生命和存活强烈的渴望!
歌德说:“论述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亲近生活,把有限的课堂学习转化为更广阔的学习,让学生超越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以自己的生活中发现不足,发现生命的可贵,进而引发对环境和存活等不足的思索。

3.3引导学生体悟生命教育的意蕴

要让语文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去,激发他们的生命意识,活跃他们的生命内涵,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语文课本里有不少课文,借着故事来告诉我们生命的精神。如《愚公移山》一课,教师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领悟课文有关生命的意蕴:先容愚公当时的情况以及他们所面对的困难,让学生去浅析他们在解决不足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接着,启发学生思索生命的作用——活着就活出出色,要让生命放光!《斑羚飞渡》一课,教师启发学生思索生命作用:以这场飞渡中,你获得了哪些生命的启迪、人生的启迪?为什么会发生斑羚飞渡的悲剧?在这悲剧里是否可以看出它们对生命的渴望?又比如,在语文课文中,我们也看到鼹鼠集体跳海,那是怎样的壮举?他们的牺牲是否为了舍弃生命还是延续生命?《夸父逐日》这样的寓言故事,体现出一种超常的生命能量,他那种敢于牺牲的精神不正是对未来的畅想、对生命的赞歌吗?
4引起生命的共鸣

4.1让学生在美好的感情中追求生命的出色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以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积极美好的情感能让人生活在阳光中。假如学生的美好感情被调动起来,可以成为强大的学习动力,使他们有去憧憬未来,去克服困难勇敢前行。

4.2让学生在思想的深度里挖掘生命的作用

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味。”当学生的思想已经根植于本质,他们就不会被事物的表象所欺骗,他们理解生命的作用,注重生命的过程。既然这样,他们更知道如何让生命变得更有作用。

4.3让学生在欢快中感恩生命的珍贵

现代教育必须凸现“生命观”,渗透在语文新课标中的人文思想的教育,正是语文课在新课标理念的感召下的“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基点与归宿。学生不再被压力折腾,而是在欢快的心境下奋进,他们更懂得生命的珍贵,也懂得回报。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更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形成优良品质的地方。语文课文中有大量的经典作品,所以,语文学科先天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语文教学理应自觉担负起生命教育的职责。这样的教学无疑为语文教学革新教学论文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同时也使得对学生的教育找到生命文化的源头,在激活学生的生命意识中实现对生命的最热烈的期盼!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袁卫星.生命课.天津教育出版社.
[3]生命教育在中学萌芽.世界教育信息,2002(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