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阈下高校环境道德教育有效性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01 点赞:26995 浏览:12094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步入新世纪,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并没有明显好转,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2009年12月份哥本哈根世界天气大会的召开,正是应对全球天气变暖所作的一次努力。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也碰到了环境恶化的困难,这引发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人们逐渐意识到:解决环境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器物、制度层面的手段,还必须依靠思想层面的手段,即建立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确立人对自然的道德态度,用道德约束人对自然的行为。这正是环境道德教育的作用所在。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大学生作为高知层,是祖国的希望,日后将会管理社会的各个领域,其环境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能否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因此,高校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对于一项工作而言,谋求和提高它的有效性,是我们工作的一个出发点,高校环境道德教育也不例外。高校环境道德教育有效性研究是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人的本质理论、科学发展观为理论依据的。增强高校环境道德教育有效性有利于转换高校德育研究视角、提高大学生环境道德素质、促进可持续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但是由于众多原因,目前,大学生的环境道德素质在整体上不容乐观,高校环境道德教育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增强。本文从思想观念、师资队伍、大学生自身、教育教学方法、教育环境、考核评估等方面分析影响高校环境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原因,并从国家政策引导,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进,课程体系设置,教育环境优化,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提出一些实施途径,以期达到增强高校环境道德教育有效性的目的。【关键词】:和谐社会高校环境道德教育有效性
【论文提纲】:中文摘要4-5Abstract5-8引言8-14(一)问题提出8-10(二)文献综述10-12(三)研究方法12-13(四)创新与不足13-14一、高校环境道德教育有效性的理论阐释14-24(一)高校环境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基本内涵14-18(二)高校环境道德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理论依据18-20(三)增强高校环境道德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意义20-24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高校环境道德教育有效性24-30(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生态和谐24-26(二)环境道德教育是营造生态和谐的必要手段26-27(三)增强高校环境道德教育有效性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27-30三、高校环境道德教育有效性的现状及原因分析30-39(一)高校环境道德教育有效性的现状30-33(二)影响高校环境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原因分析33-39四、和谐社会视阈下增强高校环境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对策探析39-50(一)明确高校环境道德教育有效性的目标39(二)增强高校环境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原则要求39-42(三)增强高校环境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实施途径42-50结语50-51参考文献51-54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然发表的论著、论文54-55后记55-56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