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对初职地位获得贡献与劳动力市场供求联系

更新时间:2024-03-04 点赞:24922 浏览:10994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育对初职地位获得的贡献及其变迁不仅关涉到求职者自身的生活状况与社会经济地位,而且深刻地反映着这个国家的开放与封闭程度,影响着这个国家确当|教学论文范文|下与未来。本文通过使用CGSS2006数据对中国社会1985-2006年间全国层次、不同区域之间及不同城市级别之间教育对初职地位获得的贡献及其变迁的实证研究取得如下几点研究发现:首先,从全国层次来看:1)在1985-1992、1993-1996、1997-2002及2003-2006任一时期教育程度越高其初职地位往往越高;2)无论是对于专科毕业生而言,还是对于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而言其教育对初职地位获得的贡献在1985-1992、1993-1996及1997-2002三个时期中都基本类似,而在2003-2006这一高等教育毕业生供严重大于求的时期中都大幅度下降。可见由于相关理论在社会对一定层次受教育人才供求状况方面存有一定的预设,“人力资本理论”对教育对初职地位获得贡献的猜测在1985-1992、1993-1996、1997-2002及2003-2006四个时期中都是符合实际的,即教育对初职地位获得的贡献在前三个时期中基本维持平衡,而2003高等教育毕业生大规模增加后,教育对初职地位获得的贡献在2003-2006这一“短期”内大幅度下降;“过度教育”及“文凭通胀”对2003-2006年间教育对初职地位贡献的猜测是符合实际的。其次,从地域间的比较来看:1)无论是对于专科毕业生而言还是对于本科及以上毕业生而言,其同等学历同期而言其对初职地位获得的贡献总是中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2)2003年高等教育毕业生大规模增加后,固然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对初职地位获得的贡献在2003-2006年都呈下降状态,但是东部呈“趋中效应”,中西部呈“触低效应”。最后,从城市级别间的比较来看:2003年高等教育毕业生大规模增加后,类似于不同地域间所呈现的状况,省会及直辖市地区与非省会及非直辖市地区高等教育对初职地位获得的贡献在2003-2006年都呈下降状态,但是省会及直辖市地区呈“趋中效应”,而非省会及非直辖市地区呈“触低效应”。当然,本文在得出上述结论的同时结合中国高等教育毕业生供求状况的变迁从理论上对上述实证结果做出了一定的阐释与说明。【关键词】:教育程度初职初职地位地域城市级别
【论文提纲】:内容摘要2-3Abstract3-6导言6-8第一章研究问题8-19一、概念界定与阐释8-9二、理论逻辑梳理与总结9-17(一)国外研究状况9-15(二)国内研究状况15-16(三)国内外文献总结16-17三、研究架构17-19(一)研究目的17(二)研究方法17-18(三)研究意义18(四)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18-19第二章中国现代化与教育改革的进程19-27一、中国现代化进程19-20二、中国教育改革进程20-23(一)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变革20-21(二)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变革21-22(三)总结22-23三、中国教育改革下的高等教育毕业生供求状况23-27(一)全国层面高等教育毕业生供求状况23-25(二)不同地区及城市级别高等教育毕业生供求状况25-27第三章研究假设27-30第四章数据来源与变量刻度30-37一、数据来源30二、变量丈量|教学论文网|30-32三、数据结构32-37第五章研究发现37-51一、教育程度与初职地位间的相关关系37二、教育程度对初职地位获得影响的变迁37-51(一)全国总体情况37-40(二)不同区域情况比较40-45(三)不同城市级别情况比较45-51第六章研究结论与讨论51-55一、研究结论51-54(一)教育水平与初职地位获得间的相关关系51(二)教育对初职地位获得的贡献及其变迁51-54二、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54-55(一)研究不足54(二)未来研究方向54-55附录:STATASYNTAX55-63参考文献63-65后记65-66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