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分权下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体制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09 点赞:7106 浏览:2357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高等教育处于教育中的较高层次,不仅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历程,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取得了跨越式发展。1999年的高校扩招政策,使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截止到2009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已经增加到2305所,在校学生人数达到2144.7万人,高等教育规模已居世界第一位。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充分的政府教育投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财政体制改革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的成就,从高度集中的国家教育财政体制逐步转变为中心与地方分担、以地方财政为主的公共教育财政体制。然而,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基本国情是穷国办大教育。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也给高等教育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增长与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形成尖锐的矛盾,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高等教育是一项具有强外部性的准公共产品,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承担起高等教育投资的主要责任。我国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倾向是分权化改革,因此在财政分权这一大背景下,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努力构建公共教育财政的过程中,中心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如何科学公道地划分高等教育投资责任,如何实现中心政府和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上的“财权”和“事权”相匹配,成为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中的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的基本思路是围绕财政分权下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三个核心问题展开讨论的:(1)财政分权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是什么?(2)公共教育财政转型中中心政府和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财权”和“事权”不匹配的原因是什么?(3)如何才能实现中心政府和地方政府高等教育财政投资责任的公道划分,进而实现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财权”和“事权”相一致?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研究内容大致如下:文章第1部分为导言,主要是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了阐释。首先,本文的研究背景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党和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投入,然而我国的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诸多问题,需要相关的理论研究;其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从财政分权的角度,总结目前高等教育市场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体制发展的现状及具体运行中存在的缺陷,以及我国中心政府和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上的“财权”和“事权”不匹配的原因,提出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政策建议;再次,对本文的研究思路以及逻辑结构进行了概述,并用结构框架图进行了直观的显示,并扼要的说明了研究方法。文章的第2部分为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通过对公共产品理论、财政分权理论及国内有关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相关文献的梳理,总结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具体可分为四部分:首先,通过对公共产品理论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准公共产品可以实现其供给形式的多元化,但是政府仍然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对高等教育的属性进行了判定,以为|教育论文网|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政府介入高等教育投资具有一定的公道性;其次,通过对财政分权理论的梳理,发现财政分权理论是随着公共产品理论研究的深入而产生的,很好地阐释了地方政府存在的公道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公道划分中心政府和地方政府间的职能和支出责任等问题,并总结了国内外有关财政分权和教育关系的研究,发现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财政分权对义务教育的影响,而把财政分权和高等教育联系起来的文章很少:再次,对国内有关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文献进行了梳理;最后,总的来看,目前国内在财政分权框架下研究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文章甚少,明确了国内有关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研究现状之后,为本文选择合适的切入角度奠定了基础。文章的第3部分对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体制的历史演进过程及其各阶段的绩效评价进行了具体分析。前三节以1994年分税制改革为分水岭,分别先容了分税制改革前后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体制的演进过程,并指出这种由集权向分权演变的过程主要是根据各个时期的国家财政政策改革作出的适时调整。第四节分别对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体制的国家教育财政体制、分权化教育财政体制和公共教育财政体制三大阶段的特点和弊端进行了评价。文章的第4部分首先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财政分权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分税制改革后,尤其是在1999年高校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增长和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形成尖锐的矛盾;第二,通过列举具体的数据,发现我国不同地区的高等教育投入呈现较大的差距;第三,中心高校和地方高校的高等教育投入上也存在较大差距;第四,我国高等教育投入结构不公道,学杂费逐年攀高,多元化筹资模式尚未形成。其次,在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存在缺陷的反思,发现了正是由于我国教育财政体制向公共教育财政转型的过程中,中心政府和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上的“财权”和“事权”不匹配,造成了中心政府高等教育投资责任既越位又缺位,地方政府高等教育投资责任过度与缺失的两难困境。文章的第5部分对公共教育财政转型中中心和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上的“财权”和“事权”不匹配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主要包括三大方面:第一,中心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力差异和各地方的财力差异,这是导致中心和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上的“财权”和“事权”不匹配的重要原因;第二,政府之间的高等教育投资责任划分不公道,中心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不到位和财政性经费管理的“财权”、“事权”相分离是导致中心和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上的“财权”和“事权”不匹配的根本原因;第三,高等教育拨款机制的缺陷和相关配套政策不到位是造成中心和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上的“财权”和“事权”不匹配的其他原因。文章的第6部分针对中心和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上的“财权”和“事权”不匹配的原因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第一,强化中心和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主体地位,履行政府的教育财政职能;第二,公道划分中心和地方政府的高等教育投资责任;第三,建立中心财政对地方高校的常态转移支付机制;第四,创建新型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机制;第五,完善高等教育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第六,完善高等教育投资的相关配套法规政策,促进高等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国内研究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文献中,很多学者已经做了富有开创性和启发性的工作,本文在充分吸收和鉴戒已有的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在财政分权体制下,以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上的“财权”和“事权”不匹配为切入点,对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作更加系统和深入的分析,为有关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研究作一定程度的扩展和推进。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比较全面的梳理了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体制的历史演变进程,并对各个阶段的体制特征和弊端作出评价。尽管各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体制都具有各自的不同特点,但都是根据各个时期的财政体制改革作出的适时调整。只有全面、具体地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体制的利弊之处,才能从中得出下一步改革最为宝贵的经验。第二,以往的研究单纯以教育的视角研究高等教育财政投入问题,本文在财政分权体制下,从“财权”和“事权”是否匹配这一切入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公共教育财政体制转型过程中的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作更加系统和深入的分析,为国内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研究作一定程度的扩展和推进。同时,也为后人更好的在财政分权背景下研究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提供了鉴戒之处。第三,以往的研究多数都是停留在理论和路径探讨的定性分析上,定量分析较少。本文引入实证分析方法,通过大量的表格和图形,从不同角度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做量化分析,更加直观、深入。同样,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由于财政数据的搜集需要在公布的年鉴中查询,而年鉴数据的全面性使得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又需要花费较长的一段时间,且年鉴中的数据的统计口径也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变动,因此,使得本文中的数据最早也只能更新到2009年,有的还只能对比到2004年的情况,显得文章的数据不太及时、新奇。第二,有关财政分权下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研究涉及的内容广泛,而由于本人的能力有限,同时受到论文篇幅的限制,使得本文的研究仅停留于较低层次,有些分析可能不够透彻,还有待作者提高自身的学术能力,做进一步的探讨。同时,也希望有兴趣的学者可以从这一方面入手进行后续的研究。【关键词】:财政分权高等教育财政投入
【论文提纲】:中文摘要4-8Abstract8-141.导言14-191.1研究背景14-151.2研究目的和意义15-161.3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16-191.3.1研究思路16-171.3.2研究方法17-192.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19-312.1教育的属性及其供给方式19-222.1.1公共产品及其供给方式理论演变19-202.1.2教育的产品属性20-212.1.3我国高等教育的属性及其供给方式21-222.2财政分权理论22-272.2.1财政分权理论的产生与发展22-232.2.2国外有关财政分权和教育关系的研究23-242.2.3国内有关财政分权和教育关系的研究24-272.3国内关于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研究27-292.3.1高等教育经费的拨款体制和模式方面的研究27-282.3.2高等教育成天职担与机会均等方面的研究282.3.3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方面的研究28-292.4本文的研究框架29-313.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体制的历史演进及其绩效评价31-443.1教育财政的"中心统一财权和分级管理"阶段(1949-1979年)31-343.1.1"统收统支、管理"的财政管理体制阶段(1950-1953年)323.1.2"条块结合、块块为主"的财政管理体制阶段(1954-1979年)32-343.2教育财政的"分级财政和分级管理"阶段(1980-1993年)34-373.2.1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背景34-353.2.2高等教育政府间财政分权体制的形成35-373.3新时期中国特色的公共教育财政阶段(1994年-至今)37-393.3.1多渠道投入形成阶段(1994-1998年)383.3.2多渠道投入拓展阶段(1999年-至今)38-393.4不同时期教育财政体制的绩效评价39-443.4.1国家教育财政体制(1949-1979年)40-413.4.2分权化教育财政体制(1980-1993年)41-423.4.3公共教育财政体制(1994年-至今)42-444.财政分权下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现状与反思44-594.1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现状分析44-554.1.1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情况的比较分析44-484.1.2不同地区高校的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分析48-504.1.3中心高校和地方高校的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分析50-524.1.4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结构分析52-554.2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存在的缺陷与反思55-594.2.1中心政府高等教育投资责任既越位又缺位55-574.2.2地方政府高等教育投资责任缺失与过度57-595.公共教育财政转型中中心和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上的"财权"和"事权"不匹配的原因分析59-675.1中心和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上的"财权"和"事权"不匹配的重要原因59-625.1.1中心与地方财政收支差异59-605.1.2各地区间财力差距60-625.2中心和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上的"财权"和"事权"不匹配的根本原因62-645.2.1政府之间的高等教育投资权责划分不公道62-635.2.2中心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不到位63-645.2.3财政性教育经费管理的"财权"、"事权"相分离645.3中心和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上的"财权"和"事权"不匹配的其他原因64-675.3.1高等教育拨款机制不健全64-655.3.2相关配套法规政策不到位65-676.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体制的政策建议67-726.1强化政府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主体地位676.2公道划分中心和地方政府间高等教育投资责任67-686.3建立中心财政对地方高校的常态转移支付机制68-696.4创建新型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机制69-706.5完善高等教育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70-716.6完善高等教育投资的配套法规政策71-72参考文献72-78后记78-79致谢79-80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8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