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探析高校校报“报网一体”进展方式探析期刊

更新时间:2024-03-06 点赞:5711 浏览:1494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高校校报走“报网一体”的发展模式,即是校报顺应信息化挑战的需要,也有利于校内媒体资源的优化整合,更符合占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新阵地的要求。报网一体发展模式必须不断创新报网互动的形式,推动机构和人才资源的整体融合,完善和发挥校报的职能,从制度层面加强保障。
关键词:校报改革;报网一体;模式

一、校报与校园网络媒介的优缺点分析

(一)高校校报的优缺点

1.基础积累较好。校报是我国高校校园内出现最早、发展最成熟的平面媒体。天津大学于1895年创办的《北洋大学校刊》(注:北洋大学即天津大学前身)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一份高校校报。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目前高校校报数量已经超过了1000家。1998年,国家发布了《关于设立高校校报类报纸刊号系列的通知》,高校校报开始拥有全国统一刊号,纳入了国家新闻出版部门的统一管理。
2.权威性较强。高校校报是由高校党委主办的新闻报纸,多数高校校报隶属于学校党委的宣传思想部门,便捷的上层信息渠道,使其信息的全局性、严谨性的优势较为明显。校报经过多年发展,采访、编辑、校对、出版和发行流程运作较为规范,有专门的工作队伍和工作经费做支撑,故其报纸质量和出版水平能够得到保障,加上日积月累的发展,校报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已逐渐深入人心。
3.信息承载量和时效性不足。与网络媒体相比,传统媒体在信息容量上都有着不同的缺陷,作为第一媒体的报纸更为突出。我国高校校报由于主要面向高校师生,内部资料的历史特性仍然挥之不去,版面尺寸和数量仍然局限,多是四开四版,规模较大的高校多为对开四版或是四开八版。根据中国高校校报协会的统计数字,目前1000余家高校校报中,周刊占5.1%,旬报占12.6%,半月报接近50%,双旬报和月报占31%,季报和不定期出版的占2%。由此可见,高校校报的信息容量和时效性较差。一些校报在印刷出版后,刊载的多是一周前发生的旧闻,类似于高校的新闻“周记”或“月鉴”。过去信息不发达时代,这一缺陷不甚明显,但如今,在网络的冲击下,这一问题不仅极大削弱了高校校报的新闻特性,还使其可读性越来越差。

(二)高校网络媒介的优缺点

1. 便捷性比较突出。高校网络媒介是借助于网络平台,在信息储存和交换上秉承了网络的一些专有特性,信息传播效率十分便捷,极大地缩短了时间间隔,保持了新闻的新鲜度,更好地满足了现代人对信息交流的需要。除了速度,校园网络媒介还有着海量化信息容量。校园网络媒介在发布某一事件时,可以不再拘泥于狭小版面的限制,不必过多顾虑于印刷发行的成本,内容、形式设计更显得灵活自由,为信息多样化提供了前提。
2.互动性优势明显。传统媒体与读者之间的交流类似于“对讲机”,只有等受众接收到传播方的信息后,才能把反馈意见传递给传播方;而不能像移动电话那样自由地实现双向通信。这就使得受众与媒体之间的互动性收到影响。网络技术所构建的信息平台,具有交互性的特征,使受众不再单一地接纳信息,还可以直接参与某一话题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对新闻中的一些有争议的观点进行,表达不同的倾向意见。另外,网络的这种交互性较强的特性也使报纸等媒体组织读者调查时十分方便,极大地促进了传统媒体实施采访的效率。
3.专业化规范化建设亟待加强。校园网络媒体发展时间较短,由于其发展不仅依赖于新闻采编技术人才的支撑,还需要计算机、网络和美术设计等多个方面的人才,而高校大都是通过招募在校大学生来完成此项工作,由于学生大都系简直状态,适应这项工作并逐步成熟需要一定的过程,往往是刚刚顺手,却又即将毕业,面临就业和考研的压力,许多人忍痛放弃,此时还需要再招募新人,如此循环往复,人员更替十分频繁,不利于经验的积累和规范化建设,许多高校网络媒体还没有形成传帮带的良性机制,缺乏良好的传统,故缺乏专业化团队和规范化机制一直是制约高校网络媒体发展的瓶颈。

二、高校校报走“报网一体”发展模式的必要性

(一)传统媒体应对信息化挑战的对策

高校校报应对信息化技术的挑战,不能回避信息化技术的各种影响,应该积极主动地利用其优势特性,为我所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传统媒体只是把固有出版作品传播渠道简单地向互联网延伸,并不能从根本上顺应信息化浪潮的发展。具体到实践层面而言,校报如果仅仅办一个简单的校报电子版,把每一期出版内容拷贝到网络上,这源于: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只是一种机械化、边缘化状态下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并没有实现报网的实质性融合,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信息化,如果长此以往,电子版也只是一个把铅字变成计算机字符的承载媒介,并不能全面发挥好网络传播渠道的优势和特性。因此,报网一体,报网融合就是一个势在必行的选择。走报网一体的发展道路,是高校校报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特性,同时进一步彰显自身原有的各种优势,从而达到“扬长补短”的效果。

(二)校内传媒资源优化整合的需要

站在高校校报的角度来看,报网一体的发展模式,是高校校报谋求更大发展空间的一个方向。但从高校整体出发,这也是校园媒体资源优化整合的一种大趋势。限于当前的发展实际,我国高校的办学经费仍然十分紧张,单纯为了发展校园网络媒体,再组建一套专业化的专职工作班子显得不切实际,而与此同时,限于政策和高校发展现况,校园网络媒体又不可能通过走商业化的道路来突破固有的资金困境,从而化解人、财、物等一系列问题,当前最佳的解决办法仍然是对现有媒体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以使其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三)加强宣传思想阵地建设的要求

网络在高校的迅速应用普及,对高校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抢占网络主阵地,唱响网络主旋律,已经成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多管齐下,多策并举。高校校报作为高校最具权威的校园媒体,必须在促进思想教育工作进网络、弘扬网络文化中大有作为,因此,高校校报和网络媒体积极走报网一体的发展道路,可以集中优势兵力打造一个校园网络主流媒体,既发挥了校报的权威性和专业性特点,又充分利用了网络迅捷性和交互性的优势,有利于增强党的声音在网络上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这对做好当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大有裨益。

三、高校校报“报网一体”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

(一)报网一体的模式和形式

许多高校校报建设有自己的校报电子版,校报“报网一体”发展模式绝不是单纯地增强校报电子版的功能,而是要将学校的新闻门户网站与校报进行整体融合。当前,许多高校在其校园门户网站上设置有“校内新闻”专栏,透过这个专栏窗口,可以进入学校新闻网站,“报网一体”的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形式即是让高校校报管理该新闻网站,甚至可以将校报电子版仅仅作为该新闻网站的一个栏目,新闻网站整体建设、维护的职责划归校报。网站一方面可以借助自己的优势,及时刊发校报记者特别是学生记者的稿件,从而极大地缓解了由于出版周期和版面限制,为校报培养新闻人才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另一方面,可以就校报策划的某些专题,进行网络调查,发起网络讨论,这不仅能够充分发挥网络的互动性和时效性特征,还容易增强校报文章特别是新闻调查稿件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提升校报的影响力。

(二)机构和人才资源的优化整合

高校校报“报网一体”的实质是对高校传媒资源的一种优化整合,而资源整合的第一步必须是对高校校园媒体机构和人才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即先将人、财、物进行一体化,进而实现媒体出版物的一体化。在具体工作中,考虑到校报专职人员较多,发展基础较好等特性,报网一体的机构改革可以是以校报为主体进行。在校报编辑部设立1—2个网络新闻采编岗位,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在校报编辑部内部设置网源于:免费论文查重站www.618jyw.com
络新闻科。不论是专门的岗位还是机构,都要对其工作职责和分工进行明确,专门负责学校新闻网的建设。学生记者和学生编辑总是高校校园媒体中的活跃分子和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报网一体”必须充分整合学生新闻采编和网站建设维护力量,为了便于管理,可以组建学生新闻社团,如“大学生记者团”,按照兴趣特长再划分相应的分支结构,对学生记者和编辑人员开展业务知识培训,使之掌握新闻采编、摄影和网络运行的必要知识、技术。

(三)职能的明确与完善

报网一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校报出版部门的资源保有量,壮大了校报的工作队伍,赋予了校报工作人员新的职能。履行好相关职能,带好工作队伍,必须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相应的保障措施。如,对于策划选题、新闻审核、出版质量、话题联动、队伍培训等都要强化制度建设,通过严格的制度,强化管理,规范行为,确保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地推进。确保报网一体发展模式的顺利运行,高校还应该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校报和网络媒体进行创新。此外,高校校报还应对所属的传播媒体,如校报、校园新闻网的发展定位进行界定明确。结合报纸和网络的各自优缺点,校报应该着力在提升作品深度上下功夫,多推出一些新闻调查、评论、人物专访等,打造一些品牌栏目,所刊载新闻的数量要严格取舍,只摘取一些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新闻信息,对于一些动态性的新闻要少发或不发。而新闻网则要在信息时效性和视觉冲击力上发挥特长。随着报网一体模式的推进,将随之而造就一批既懂得新闻采编又熟悉网络传播的复合型人才,这样一支工作队伍在完成校报出版和网络维护工作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发挥信息资源优势和综合素质优势,拓展自身职能空间,如开展舆情分析研判,为学校的决策提供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杨 红. 高校校报的战略定位[J]. 长治:长治学院学报,2006(8):P89
甘惜分 新闻学大辞典[M].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P99-10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