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创设借鉴国外经验,创设有中国特点地方高校进展方式网

更新时间:2024-04-04 点赞:8541 浏览:2635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换,众多的地方高校应运而生。地方院校作为我国高校中的一个新的群体,具有鲜明地发展特色,他以实现与地方社会经济的双向互动发展为其自身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本文首先综述了国外高校服务社会的三种互动发展模式,即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单向服务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和地方大学与地方经济共生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国外地方高校的成功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提出了我国地方高校必须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双向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国外经验地方高校互动发展模式

一、国外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模式

(一)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单向服务为主导的模式

从中世纪大学产生到19世纪中后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地方高校基本上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地方高校与当地经济发展相脱离。19世纪中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英国、德国发动了一场高等教育变革,其核心就是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拓宽大学智能,改变办学、科研模式,让大学成为集教学、科研、服务于一身的综合体。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开始逐渐兴起。大学推广运动就是英国地方高校利用其知识服务于社会或向社会传播知识的一种形式。同时,城市大学的发展使得地方高校与当地社会发展的关系变得更为直接。地方高校不仅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而且重视研究和技术开发,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服务。当时德国的一些工业大学,始终坚持把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作为自己的办学方向。尽管当时的不少地方高校直接从事了一些社会服务性活动,但还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高校社会服务的职能。
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服务职能首先是在美国产生的。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莫里尔法案》,以法律的形式对高校社会服务作了规定。美国教育史上著名的“赠地学院”就是实施《莫里尔法案》的产物。之后,美国又颁布了一系列类似的法案,进一步以法律的形式支持和保证了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在诸多的赠地学院中,威斯康星大学堪称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典范,该校首次将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的第三项职能,将整个州作为大学的校园,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积极开展技术推广教育和校、企经济合作。同时,该校还与州政府进行多方面的合作,州政府接纳大学专家在政府各部门任职,担任顾问及相应的领导工作。此外,大量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积极参与社会服摘自:毕业论文格式字体www.618jyw.com
务,并兼任某些部门的管理工作。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威斯康星大学的教育推广计划已遍及全州。这种“服务应该是大学唯一的理想”“学校的边界就是州的边界”的理念被称之为“威斯康星思想”。这一时期,虽然封闭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被打破,但地方高校与当地的关系更多的表现为地方高校为当地经济单向服务。

(二)产学研三结合模式

从20世纪50年始,世界各国普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的制度,校企合作教育、合作科研迅速开展。美国、日本、英国等国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发展以大学为依托的科技园,高等教育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此时,高校对地方经济已不再是单向的服务关系,而是与地方经济形成了合作伙伴关系。这种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在日本和加拿大表现得尤为突出。
1.日本
20世纪60年代,日本着手推进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日本政府运用多项政策,鼓励和引导地方高校与产业界合作,并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官产学研”联合制度,高校也实现了资金来源多样化。同时,为促进科技情报的顺畅流通,使“官产学研”的科技成果得到充分地利用,日本政府还加强科技信息流通体制的建设。具体来说,日本地方高校产学研结合主要有五种形式:(1)共同研究。大学接受民间机构的研究人员,大学教师和民间研究人员就共同感兴趣的课题,利用大学的设施进行合作研究,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为双方共享;(2)委托研究。地方高校的研究人员接受民间企业、各部门研究机构、地方公共团体等委托进行科学研究,研究经费由企业全额负担;(3)委托研究员制度。大学接受来自民间企业的现职技术人员或研究人员作为委托研究员,并对其进行研究指导,使其得以进一步提高。委托研究员在大学的研究室内,接受教授的指导,并通过在大学从事的基础研究,为今后从事开发研究工作打基础。其实质是高校为企业代培研究生;(4)捐赠制度。利用从民间企业得到的捐赠,在大学的学部或专业设立以教育为主要目的的“捐赠讲座”,或在大学附属研究所设立以研究为目的的附属研究机构;(5)设立共同研究中心。为推进大学和社会的合作和联合,在部分大学设立“共同研究中心”。在共同研究中心内除进行与民间的共同研究和委托研究外,还对民间技术人员实施研修,对民间研究开发等事宜进行技术咨询,从而搞活了地方经济。
2.加拿大
加拿大政府历来重视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拿大各级政府一方面削减大学经费,另一方面通过各项教育和科研拨款引导高校直接为地方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服务。各地方高校也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与企业和科研部门合作,努力探索“产学研”三结合的方式和途径,其主要模式包括:(1)合作教育。合作教育制度是动员社会力量和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培养大学生的一种办学模式,是加拿大促进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形式之一。该模式是大学和企业等合作培养学生,要求大学生除了在学校进行正常的理论学习外,还必须到有关企业进行与自己专业有关的职业培训和劳动锻炼。部分地方高校专门设立课程咨询委员会,听取雇主代表意见,把合作教育融入教学大纲;(2)校企合作。许多教授、学者主要与企业合作,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学校利用企业实现技术转让,获得经费,同时在与企业的合作中积累的经验也丰富了教学内容。企业则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开发新产品,增强国际竞争力;(3)兴办高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孵化公司。一方面,高科技园区依托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先进的设备和人才优势,另一方面,园区内高科技产业的汇集,相互间的信息交流,项目合作等又为大学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技术转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如在萨斯喀彻温大学校园建立的“创新科技园”,有航天、农业、生化、生物技术、通讯和环保等领域的96家高科技公司。萨斯喀彻温大学则利用科技园就设在校园内的得天独厚优势,积极推动学校教授与科技园的科研人员合作。同时,学校还承担高科技公司委托的科研项目,安排学生到科技园实习,聘请高科技公司的专家做教授,不定期地开设一些课程或作学术报告。

(三)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共生模式

地方高校在向当地社会提供各种服务的同时,当地社会也不断满足高校的各种需要,双方逐步发展成为一种伙伴关系、合作关系。20世纪90年代,美国产生了一种新型大学——“相互作用大学”,其核心是“以地方为中心”。相互作用大学的生长机制是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并谋求共同的利益。其内容包括五项基本原则:校长致力于发挥学校的优势与潜力去解决社区的问题,从而使学校成为社区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学校与社区建立合作关系,联合解决当地的具体问题;学校重视研究与解决全国性的重大社会问题,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失业与贫困等;学校的行政领导人与教师确立“以他方为中心”的新观念,克服仅仅考虑学校的需要与利益的旧观念;学校制定了周密、明确的与社区相互作用的战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传统并持之以恒。

二、国外地方高校办学模式的启示

(一)国家法律和政府政策的有力保证

发达国家往往以法律的形式保证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为地方经济服务。如美国的《莫里尔法案》是最早保障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相结合的法律,此后的《哈奇法案》《史密斯一利费法》和《班克赫德一琼斯法》进一步以法律的形式具体地保证了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的相结合。类似的还有英国的《20世纪9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绿皮书,日本产业合理化审议会向通产省提交的《关于产学合作的教育制度》咨询报告等。
鉴于此,我国应建立起保障地方高校正常运转的法律框架。只有具备了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政府才能够真正转变职能,保证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然后,政府应设立专门的管理协调机构,充分发挥政府行政部门的引导作用,支持推动地方高校与产业的“联姻”, 协调解决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互动的具体问题,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二)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

国外企业界特别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非常重视与高校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合作,从而使地方高校的研究成果能与生产相结合并得到应用。在高校、政府、企业三个主体中,地方政府是中间桥梁,起着核心的作用。科技平台、信息平台、实践平台等互动内容的构建客观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产学研用相关项目的设立更需要政府的协调并提供初始经费。因此,我国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协调地方高校与企业的利益关系,大力倡导并积极鼓励地方高校为社会服务。政府要从全局、整体、长远的角度,兼顾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三者的利益,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充分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的特殊作用,以引导和激励三方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实现“三赢”的目标。

(三)高校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服务地方经济的思想

地方高校必须切实转变过去那种认为高校工作仅仅是教学与科研的观念,要强化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思想,把基础研究同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大学科研应逐步由为研究而研究转为为社会而研究。另一方面,学校科研不仅要出成果,而且要注意发挥科技潜力,促使科研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

三、我国地方高校与地方的互动发展模式

国外经验告诉我们,地方高校要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就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寻找与地方共谋利益和发展的生长点,探索与社会共生共荣的途径与方法。地方性高校如果找不准方向,不能将自己的触角伸向社会,而是眼光向内,就会丧失自身的优势,坐失发展的良机。我国地方高校要实现一系列的转型发展和未来战略目标,就应该走校地互动的发展之路。

(一)人才培养的互动模式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也是高校最基本、最重要的三大职能之一。因此,地方高校为当地经济培养各类高层次实用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人才基础,是地方高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应该贯穿学校各项工作的各个环节,同时也是地方高校与当地经济结合,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最主要的形式和手段。
地方高校要立地经济,充分结合当地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和需求,进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改革,适当增设应用型课程,坚持“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的原则。在具体的培养模式上,地方高校可以尝试“2+1+1”的联合培养人才模式,与当地企业联合培养面向生产和技术开发的真正意义上的高等应用型人才。一方面,地方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以合作企业的生产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不断完善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另一方面,学校充分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建设以专业综合型应用为中心的综合性实训体系。学生前两年主要在校内完成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第三年让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中去,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一年。企业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制定相关的学习计划和任务,公司定期指派相关的技术人员来学校进行指导和讲座,让学生逐步了解自己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并给自己正确定位。第四年学生进入到企业进行实习一年。通过这种合作办学,学生提升了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更重要的是学生直接接触到了企业的生产线,增强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就业能力。地方高校真正实现了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二)科学研究的互动模式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第二大职能。地方高校应改变过去相对封闭式的发展模式,跳出学校站在社会的角度来重新科学研究这一职能。正如牛津大学校长卢卡斯所说:“社会塑造了大学,大学也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即地方高校应考虑如何实现以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互动合作。这种合作一方面使地方高校直接接触到生产领域中存在的各类科学技术问题,从而使科研更有针对性;摘自: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另一方面,地方高校也可借此机会获得充足的办学经费,从而更好地为当地社会服务。借鉴国外“产一学一研”的科研模式,我们可以选择以下互动合作模式。(1)与企业合作创办研究中心,或者与企业共同开发,研究当地相关行业、产业中的一些重大难点问题和技术“瓶颈”,以将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机电一体化、环保等技术的应用为重点领域,并积极探索以科技合作项目为“龙头”,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股份科技企业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从而实现高等院校与企业的长期科技合作与交流,实施双赢战略,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2)依托地方高校雄厚的科研力量,以高新技术公司为基础,建立科学、技术、生产三位一体的科学园区或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首先,地方高校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将高新技术成果扩散到园区内的企业中,发挥了科技园区(基地)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从而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其次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为高校开辟了财源,增强了高校的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其科研能。如此,高校与企业的互动合作形成良性循环。参考文献:
曹勇.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模式研究.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陈尚义,尚钢.析评中外地方高校办学模式.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2).
[3]顾永安.校地互动:地方高校科学发展的新思路.高等教育研究,2011,(2).
[4]李新.从科研视角看地方本科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科技管理研究,2011,(21).
[5]石金叶,范旭等.美国高校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启示.科技管理研究,2007,(5).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江苏省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定位与差异化发展研究”项目编号:B-a/2011/01/005阶段性成果。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