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创设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中运用设计

更新时间:2024-04-01 点赞:4092 浏览:937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数学概念、定理与公式主要来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情境能帮助他们学习。教师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融入到学习情境中,提高学习效果。情境的创设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遵从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并贯穿教学始终。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情境创设 问题
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它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它利用多媒体、实物展示、语言描述多种手段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认知与情感巧妙地结合起来进行教与学。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拓展学习渠道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那么怎样创设情境呢?
首先,生活再现,解决实际问题情境。
数学本来就是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所以数学教学过程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它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一节课的学习中去,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例如:在教授小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时,我给同学们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用准备好的木棒帮助小涛家“ 架黄瓜”(因为农村家家都有菜园子,同学们都见过父母是怎样做的),让小组探究拿出方案。小组汇报后,通过对比确定三角形最能经得住风吹雨打。同学们经历了整个探索过程,自己得出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性。在这里通过身边的事例,会使同学们兴趣盎然,课堂表现非常积极,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性有了深刻的印象。生活再现,解决问题情境,由于它来源于学生身边,这样的知识更易于为学生接受。而且它带着诸多问题需要学生亲自解决,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其次,实物演示,创设数形结合情境。
实物教学是直观教学法中最有效的一种,它通过实物或模型进行演示,使学生对数学概念或定理的来源或推导一目了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会提高学生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拼组”时,在课前让学生自制很多三角形,并指导大家做了七巧板, 课上让同学们利用这些三角形拼一拼:都可以拼出哪些图形?能拼出什么样的图案?大家情绪特别高,充分地理解了三角形与四边形以及其他多边形的关系,并且设计出了很多精美的图案。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源于:论文提纲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而且拓展了他们的思维,发展了空间观念。
再次,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美感情境。
尽管教材的插图色彩亮丽,但它毕竟是静态的,况且有些问题平面图形很难呈现,多媒体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它通过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集声、形、色、动、静于一体,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吸引了学生眼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混合运算”时,我把加、减、乘、除分别制成了四个卡通人物,并赋予了不同的身份,然后通过动画的形式演示它们的优先顺序。同学们看得津津有味,这时我趁热打铁让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把这种优先顺序画下来,然后试着练习运算,效果颇佳。课下经常听到同学们对那次课的回味。可见声像并茂的多媒体对学生的学习的影响不可小觑。
最后,社会实践创设情境。
教学活动不应该只拘泥于数学课堂,应让学生回归自然,走向社会,关注身边事、身边人,这样对他们的思维拓展和情感的培养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等活动,亲身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既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增强了责任感。这样就把情境的创设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扩大了情境创设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情境创设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目的、有选择地使用各种手段。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提供适宜的情境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情境的创设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情境创设应从学生现有的实际知识与认知水平出发,遵从认知规律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数学知识点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的情境要遵从“从不知到知、从不熟练到熟练、由简入难、循序渐进”的规律,教师只有抓住学生的实际水平、现有的认知能力、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特点,才能创设教学情境。所以,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把所要学习的内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合起来,使之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相适应,从而内化到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去。它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数学学习的逻辑性,而且它有助于观察能力、探索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值得注意的是情境的创设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要尽量贴近学生目前的生活,最好用即时的、突发的情境 ,这样能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索,激起他们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情境创设要贯穿教学始终

教学情境不只是导课,它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当然,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每节课的开头能引入恰当的情境,创设合理的问题,教学效果就会更好。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有其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所以,应根据其规律、具体情况创设合理的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注意的是情境创设只是教学手段而非教学目的。情境是为教学服务的,情境的创设尽量避免小题大做、“杀鸡取卵”。

(三)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小学生好奇心重,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理解力与抽象思维能力都很低。因此,情境的设计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入他们比较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把问题设计得浅显易懂,变复杂为简单,教学效果会更加突出。比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以往学生总是会忘记乘其中的一项,据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我让四名同学两人一组,各自找出藏起来的苹果,完成以后,其中一组共享找到的苹果,另一组我给了一名同学。顿时同学们诧异地看着我,眼里写满了不公平。我看到火候了,出示了分配律的展开式,大家恍然大悟!以后的做题过程中同学们从未出现这样的错误,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一遇到这样的题就想起了那次课上老师的“不公平”。
总之,情境的创设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无论怎样创设情境,创设何种情境,我们都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享受学习过程,培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培养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05)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5)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