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汉代以汉画看汉代孝文化站

更新时间:2024-02-13 点赞:4049 浏览:111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汉画像石(砖)是汉代的艺术作品,是建筑汉墓的重要材料,蕴藏着汉代辉煌灿烂的文化与文明。近些年来考古发掘的汉画像石(砖)中有大量关于孝的图像,即养亲图,葬礼图和祭祀图,从中折射出了汉代的孝文化。
关键词:汉画;汉代;儒学;孝
1674-9324(2013)36-0141-03
汉画像石(砖)是汉代人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是记载汉代文化的一种形式。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不可能从史书上看到全部的汉文化,汉画却是对史料的一种补充。近些年来,通过考古发掘的汉画中,我们发现有大量的孝子图,且分布极其广泛,从中可以看出孝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现象。
一、养亲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在,一直被视为万事之本。尤其在汉代,有无孝行,不仅关乎一个人的名誉,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一生的荣辱升黜。

(一)汉画中的孝子图

汉代有关孝义思想的故事图画,即关源于:免费论文网www.618jyw.com
于孝行的汉画,通过考古发掘,占很大的比例,并且分布十分广泛,如乐山柿子湾1区1号东汉墓,泰安大汶口东汉画像石墓,开封白沙东汉画像石墓,朝鲜的东汉乐浪郡壁画墓等。最为集中的是山东嘉祥的东汉武氏石室画像,上面刻有成排的孝子图画,有曾子、董永、丁兰、老莱子、闵子骞等。二十四孝子的故事在很多地方的汉画中都可以找到。
孝子图像在分布上是极其广泛,在数量上也是别的画像难于相比较的,仅以武氏祠中的孝子图像与其它的像比较。在武氏祠中的历史题材在数量上也是以孝子的故事最多有13类22处,女德故事有八,忠臣故事有五,圣贤与仁爱故事各四,刺客故事与二桃杀三士和完璧归赵加在一起,勇士故事也不过8类10处,只占武氏梁祠上全部历史题材数量的约1/7,尚不到孝子故事的1/2。武梁祠画像中的孝子故事之多,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对孝行已经重视到何种程度。从另一方面说,统治者和儒家所大力提倡的孝悌,也是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宣传封建道德的需要。

(二)以孝治天下

在汉代初期统治者就把孝悌力田作为长期统治的重要政策和措施,大力推行。例如《汉书·惠帝本纪》说:“四年……春正月,举民孝悌力田者复其身。”《汉书·文帝本纪》中这样说:“十二年……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从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后,儒家学说更是大行其道,以儒学作为主要的道德规范。儒家思想成了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自汉武帝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在董仲舒的建议下,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武帝本纪》),以后遂成和举贤良方正一样的经常制度。这样,通过举孝廉选出来的人,不需要经过任何考试,就直接被任用,没有官职的给以小官,有官职的加以提升。这些在史籍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如“王龚字伯字,山羊高平人也,世为豪族,初举孝廉,稍迁青州刺史,安帝嘉之,征拜尚书,建光元年,擢司隶校尉”(《王龚传》);“桓典以《尚书》教授颖川,门徒数百人,举孝廉为郎”(《桓典传》);“庞参初仕郡,未知名,河南尹庞奋见而奇之,举为孝廉,拜左校尉”(《庞参传》);“武斑仕济阴,年二十五,曹府君察举孝廉,除敦煌长史”;“武荣久游太学,……学优则仕,为州书佐郡曹史主薄督邮五官掾功曹守从事,年三十六,汝南蔡府君察举孝廉,……郎中,迁执金吾丞”等,通过举孝廉而进入仕途的人数达74000多人,给当时的民众起了一种垂范作用。
二、葬亲
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自然之理也。根据自然界的新陈代谢规律,死是必然之趋势,葬亲也是一种孝,是对父母和亲人的一种怀念。先秦儒家也把养生送死等量齐观,“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仁智备矣”,侍奉死者要用与侍奉生者相同的态度,并且人们要“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对待父母的丧事要慎之又慎,要用严格的丧葬礼仪来表达对于已逝父母的深切思念。对于葬亲,汉画中也多有反映。

(一)汉画中的丧葬图

在南阳唐河县电厂发现的丧葬出行图,图中一人双手执臿,躬立于道旁,侧放一株柏树,当象征墓地所在,一人骑马,肩扛一旐作前导,后由六辆车组成送葬车队,上乘一御者,一尊者,图左一车只刻出一半,似有车队未尽之意,声势煊赫,络绎于途,反映了当时的丧葬的规模。
在汉代,葬亲也是一种孝的表现。如果以礼葬亲,就会得到选拔或提升。如《后汉书·任城孝王尚传》云:“延熹四年,桓帝立博为任城王,博有孝行,丧母复制如礼,增封三千户”。在当时,如果不为亲人奔丧为大逆不道,不能任官还要下狱,推荐者亦遭株连,俸禄被削减。《汉书·陈汤传》曰:“富平侯张勃与汤交,高其能,初元二年,元帝诏列侯举茂才,勃举汤。汤待迁,父死不奔丧,司隶奏汤无循行,勃选举故不以实,坐削二百户,汤下狱论”,从中可以反映出,葬亲已成为汉代的风尚。

(二)孝与厚葬

汉代以孝治天下,在举孝廉的制度下,人们为了博得美名,却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这些人对父母“生不能至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称以为孝”(《敬不足》)。沽名钓誉,自欺欺人。他们以厚葬为德为孝,薄葬就是无德无孝,是他们认为不光彩的,不体面的。基于此,汉代的豪门氏族,官僚富商地主以及平民百姓皆已从事亲孝为重,不少人惮尽财富,对父母极尽厚葬之事,以求得孝名为进身之阶梯,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有一些投机钻营之徒,用厚葬来欺世盗名,捞取声誉地位,以求得一官半职。崔宴在《政论》中也说:“念亲将终无以奉养,乃曰其供养,豫修亡殁之备,老亲之饥寒,以事淫汰之毕称,竭尽家业,其心不恨”。
这些我们可以从考古发掘的汉代墓葬中得到佐证,在汉墓中有大量的随葬品,并且墓室非常的宏伟,他们希望亲人死后能和生时享受同样的荣华富贵。画像石、砖是汉代的建墓用才,一座画像石、砖墓从设计、石料的采制、运输,雕刻、建造要求很高,是件费时费工费钱的事情,反映了汉代厚葬之风的昌炽。 三、祭亲
任何事物都是有始有终,人也一样,当父母离我们而去的时候,为了发扬父母伟大的人格,我们就要去祭祀自己的父母和祖先。祭祀父母也为孝的表现,祭祀的方法通常是建造祠堂。汉代,祭祀也是表达对父母的孝敬,汉律规定,不为亲行三年丧不得选举。孔子曰:“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也”之所以要居丧三年,是因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阳货》),是对于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人们通过祭祀来表达对于先人的哀思。目前发现有明确纪年的祠堂就有十余处之多,大多分布于今河南、山东等地。

(一)汉画中的祭祀图

在南阳汉画中有一幅墓祀图,其画像分层排列,顶部为一祠堂,中立一柱,下施柱础,上施一斗二升斗拱,大庑顶,堂中放祭品,左置五盘,右置六耳环,其下置奠酒,中间一樽,两侧各一提梁壶,再下放肴馔,左置一迭案,中置二园盒,右置三碗,最下刻一警犬。

(二)汉代丧期与孝子

在汉代,时人非常注重丧期。有的人甚至弃官为亲人守灵,这些史籍中也不乏记载,《后汉书·来历传》云:“顺帝永建元年,拜历为车骑将军,三年,母长公主薨,历称病归第服阙,复为大鸿胪”。居丧之礼,未葬,居服舍,即葬则庐墓。做官的人注重丧期以显示其孝,当时的下层也是非常重视丧期的,他们不为名,不为利。《后汉书·周盘传》也有这样的记载,盘(公元49-121年)后思母,弃官还乡里,及母殁,哀至几于毁灭,服终,遂庐于冢侧,又云盘同郡蔡顺以至孝称,母平生畏雷,自亡后,每有雷震,顺辙圜冢泣曰,顺在此,太守韩崇闻之,每雷,辄为差车马到墓所,太守鲍众举孝廉,不能远离坟墓,遂不就。上冢之制则是古人重庙祭汉人则重墓祀,行之者,上自天子。汉武帝时期,他的母亲王太后死后,当时正值匈奴患边之际,然而为了表示他的孝道,于是不得不停止对于匈奴的进攻。这时,任由匈奴的践踏。“三年夏,匈奴入代,杀太守。入雁门,杀略千余人。”(《武帝纪》)人们并没有埋怨汉武帝,只有对匈奴的满腔仇恨。国人认为,只有天子实行仁政,以行孝作表率,那么天下就会达到一个盛世。
终观两汉孝悌观念深入人心,儒家思想备受关注,影响极其深远,我们从两汉的汉画中也能看出,孝行在社会上极受尊崇,人们依照儒家的思想,在赡养老人、礼葬死者及对亡灵的祭祀中多有讲究。但是人们在举孝廉的名义下,把厚葬作为孝的标志,为此竭资尽财,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偏向了极端,走向了庸俗,甚至成为一些人沽名钓誉的工具,因此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今天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浪潮中,要坚持古为今用的思想,真正做到孝含义的重要方面——养生。我们尊老爱老,孝敬父母,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使中华民族渊源流长的老有所养的思想成为永远不变的可贵传统。家庭是我们社会的细胞,只要各个细胞都来尊崇社会的孝道,就能为中华民族创造一个和谐美满的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
孔子.论语[M].北京:九州出版社.
赵超.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源于:硕士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论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2004.
[3]程继林.泰安大汶口汉画像石墓[J].文物,1989,(1).
[4]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5]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Twitchett.剑桥中国秦汉史[M].李学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2.
[7]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8]武氏石阙铭[M].
作者简介:李晓英,河南南阳人,工作单位:南阳市博物馆?摇本科?摇研究方向:汉代文化。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