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也谈也谈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目前状况与对策

更新时间:2024-03-04 点赞:29864 浏览:1337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教育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幼儿回归自然的环境。”这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所蕴含的新理念。当前很多幼儿园都把农村的乡土资源渗透教育教学中,这为幼儿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可是当乡土资源大肆引入的时候,由于缺乏理性的选择和有效的整合,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
现象一:材料杂
有些老师把看到的、能收集到的如果实、果壳、树干、树皮、番薯、马铃薯、玉米、贝壳等乡土材料不加选择地一股脑搬进活动室,再提供剪刀、胶水等操作工具,就算完成了区域的创设。这就造成材料多而杂的现象,也使幼儿无从入手。
现象二:空间窄
幼儿园的活动室有着固定的大小空间,除了需要摆放课桌椅、橱柜外,还需要留出应有的空间供幼儿学习、生活、游戏。很多幼儿园虽然利用大量的乡土材料创设了区域,丰富了区域活动的内容,但由于乡土材料多而杂、区角设置摆放不合理,致使活动室空间变窄,限制了幼儿的行动。
现象三:作品粗
当老师将大量的乡土材料投放到区角中时,往往放任幼儿随意选择和操作,于是许多孩子不加思考埋头苦做,看到什么拿什么,拿到什么做什么,做出的作品随意摆放,从而导致作品的“粗线条”,影响了作品的美感。
面对上述种种情况,如何挖掘乡土资源有效开展具有特色的区域活动,使区域环境更有创意、所选材料更具特色、活动内容更加丰富,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启迪智慧、锻炼技能、发展能力,成了幼儿教师亟需思考与解决的问题。我园是一所新创办的限价房小区幼儿园,地处农村,虽然办园时间短,但我们充分利用农村幼儿园的优势,有效挖掘适宜的乡土材料,进行了农村特色化区域活动的实践,从中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做法与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精选材料

为了使教师建立“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的朴素资源观和价值观,进一步明确幼儿园区域创设的目标和要求,使教师们干有方向,学有榜样,并落实到行动中。我园组织全体教师对幼儿园周边的环境与资源进行考察,并专门组织教师就“区域活动中材料的选择”进行了专题研讨,在讨论中,教师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达成了共识:教师要充分挖掘身边有价值的乡土材料,但要根据区域活动的实际需求精心选择,使材料具有教育性。
一是自然物巧用。我园地处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收集一些乡土材料非常方便。如幼儿园北面有条小溪,小溪中大大小小的石头比比皆是。师生、家长一起到河滩捡石头,并将捡到的石头进行选择,然后投放到区域中,设置了玩石区。在玩石区中,孩子们尽情想象,大胆创作。有用颜料彩绘石头的,让一块块没有生命的石头绽放光彩;有玩抛捡小石子的,让孩子们的双手变得灵动;有用石头进行排序的,让孩子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清晰。又如我们老师与孩子们一起收集玉米芯,老师将其切成小段放置于美工区中,孩子们有的蘸上颜料进行拓印画,有的添加了橡皮泥、牙签等辅助材料进行创造性小制作。
二是废旧物新用。我们积极倡导废旧物品再利用的理念,在收集废旧物品时,充分考虑废旧物品的环保性、安全性、教育性、实用性、易搜集性等因素。经过讨论,老师们把废旧物主材料定为报纸、瓶罐、盒子等,其他如水果网兜、光碟等为辅助材料。孩子们在爸爸妈妈的协助下将不同材质、不同形状的盒子带到教室里,教师将这些盒子有序地投放到区角中,设置了玩盒区。在玩盒区中,孩子们有的进行叠盒活动,将盒子堆积、叠高、延长;有的进行套盒游戏,把小盒子往大盒子里装进去;还有的进行自制活动,将盒子、可乐瓶等进行加工,做出不同形状的新物品,如在盒子或雪碧瓶、可乐瓶上贴上眼睛、嘴巴、胡子、小尾巴,变成有趣的小动物。

二、巧拓空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要通过空间、设施、材料引发和支持幼儿的活动与探索。材料、内容选定了,那么在教室里该如何创设、摆放,利于幼儿积极主动地在区域中开展活动呢?我们就组织教师开展“头脑风暴式”的研讨活动,通过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对于幼儿来说,主动学习需要一个有利于他们做游戏的活动空间。因此空间品质的呈现不仅是幼儿活动的最基本条件,也反映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为避免教育资源的隐性浪费,就需要我们努力营造一个“兼容”式的全方位开放的活动空间。
一是利用桌子、椅子、矮柜、材料箱等进行组合与造型,形成不同的空间隔区,大小兼容,大则为区,小则为角。
二是利用桌面、地面、墙面的兼容,构建立体化的活动区。
三是利用过道、活动室、阳台或平台的室内外空间进行空间兼容或隔断,便于幼儿进行动静交替式的活动。
四是利用不同的过道、楼层、教学楼的兼容,进行跨班、跨年龄的公共区域活动。如我们把“木块窗帘”区设置在二楼走道及玻璃窗处,成了“公共区域”,让幼儿自由地进行排序活动。
空间的拓展丰富了区域活动内容,激发了幼儿的活动兴趣,满足了幼儿的活动需求,呈现了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与审美功能。

三、妙用方法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除了提供符合幼儿需要、兴趣的材料外,还要保证幼儿有足够的自由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同时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们教师在区域活动指导中运用了以下几个策略。

1.图示学习

区域活动更多的是为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活动空间,因此,有些活动如果孩子有独立操作、完成的能力,教师应减少显性的指导,可提供范例、图示等让幼儿自主学习。如中班的“石头畅想”区,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出制作的方法,用图示的形式张贴各种制作方法,让孩子们根据图示进行制作。图示法的运用,减少了教师“手把手”的教育,发挥了幼儿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2.同伴学习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往很频繁,尤其在区域活摘自:毕业论文选题www.618jyw.com
动中,同伴之间的互动就更多了。当幼儿出现困难、请求帮助的时候,同伴的帮助比教师的指导更易让幼儿接受。如在早期阅读区活动中,豆豆喜欢阅读活动,由于已经认得了较多的汉字,所以他能看着图书进行一些文字的阅读。于是,喜欢听故事的小朋友被吸引到阅读区中,围在豆豆的身旁,一起看图书,并跟着豆豆认读汉字。渐渐地,这些小朋友对汉字感兴趣了,于是你教我,我帮你,班上阅读的氛围变浓,没过多久,许多孩子都能阅读简单的儿歌、古诗等文学作品了。可见,同伴的互帮互学既快速又有效。

3.适时点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到他们的需要,及时给予巧妙的点拨,形成合作探究的师生互动。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细心观察每个孩子的兴趣、操作情况和交往能力,针对出现的问题,适时与孩子们一起探索、操作、讨论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在发现问题时,把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强加给孩子,让他们被迫接受教师的观点。如在“美丽的木帘”活动中,小朋友把木块涂成红、黄、蓝、绿等颜色,然后一个一个挂上去,变成一串串美丽的木块窗帘,这时教师就要引导:除了按这样的颜色顺序挂法,有没有其他的挂法呢?孩子们就积极动脑探索出按不同颜色规律排序挂的方法,如一个红一个绿,两个红两个蓝两个绿,等等。这样既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发挥了想象力,也帮助他们逐步形成了审美观并增进了数学概念。
农村蕴藏着丰富的乡土资源,只有充分挖掘和科学利用,才能使幼儿园的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多彩,才能更好地拓展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内涵与外延,使孩子们幸福快乐地成长。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